“一二三四、嗒嗒嗒……”在轻快的节奏声中,镇宁第六幼儿园的小朋友将近日排练的竹杆舞搬上了“六·一”儿童节的舞台。罗兰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让镇宁景宁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小朋友过一个祥和有意义的节日,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开展多民族的亲子蜡染、扎染、刺绣体验,民族服饰穿拍体验及丢花包、竹杆舞等活动。
幼儿园的小朋友排练竹杆舞
据了解,景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共有4928人,安置住房24栋1294套。有布依族人口1879人、苗族人口1185人、黎族人口124人、仡佬族人口43人、白族、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共计4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6%以上。为强化对搬迁群众的服务管理,2019年7月11日由省政府批复设立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
镇宁景宁小区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的目标,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坚持党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交流融合齐奋进 ,景美人乐共和谐’的创建主题,找准党建引领着力点、把握就业创业关键点、紧扣交流融合落脚点,采取‘三举措’、落实‘三大件’、建立‘三体系’,不断优化社区服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记党好、跟党走,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程守德介绍道。
镇宁景宁小区
找准党建引领的“着力点”,“三举措”架起连心桥。为促进融合,立足党组织先建、党员先行,宁西街道谐美社区成立了党总支,健全工青妇组织,运用群团组织力量,切实做好工会会员、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整合100余万元建成了15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党组织活动阵地,并组建了8人的社区专职工作队。为收集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需盼问题,宁西街道党工委采取“网格化管理+楼栋长包楼栋+包保人员连户”的方式,以“上门问需”的方式,快速掌握了解和解决群众急难问题。根据群众反映,建设了电瓶车充电棚17个,红白事办事场所1个,休闲健身设备1套。
布依族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把握就业创业的“关键点”,“三大件”铺就致富路。宁西街道坚持抓培训提升和促就业创业“双管齐下”,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我家就住搬迁点16幢2单元,政府让我们到扶贫车间来上班,离家又近,一月有2000多元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由农民变为工人的赵有书高兴地说。在扶贫车间新桢颖饰品公司厂房里,咔嚓咔嚓的缝纫机声音响个不停,30余名工人正在做色彩斑斓的背包。
以“双培行动”为基础,帮助群众适应城镇生活。深入实施“双培”行动计划,统筹整合拥有培训资源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开展就业培训,重点解决搬迁群众“生活融入”难题。组织部、党校侧重于对党员群众的培训,人社部门侧重于劳动力就业培训,农口部门侧重于农业现代化实用技术培训,民宗部门侧重于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通过“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模式,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大幅增强,劳动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布依族活动现场
以“引企入驻”为平台,做大产业发展规模。坚持着眼长远抓规划,在景宁小区建设了2300余平方米铺面,出台了3年免租金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质企业入驻,带动搬迁贫困户就业创业。联合9家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成立贵州银城趣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形成“公司+社区+贫困户”的就业帮扶工作格局。
构建政策法规常态化宣传体系。积极开辟宣传阵地,利用社区宣传栏、宣传展板、乡愁馆、阅览室、文化广场、“银城趣事”文化长廊等资源,整合“民族文化活动月”“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让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在创新中传承和延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社区修建民族文化广场,积极组织开展“四月八”、“六月六”、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活动,促进小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
安顺市2021年“我们的节日·四月八”主题活动在镇宁景宁小区举行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景宁小区构建起一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幸福小区,搬迁群众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乡村振兴及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区先后获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点、“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全省文明单位”“2019年安顺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十佳文明安置点”等荣誉称号。(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