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弄染村:把产业做好 把日子过好

2021-06-02 17:56:47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来到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村广场旁,一间石墙土瓦的屋子显得格外显眼,近看,门上写着“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彭陆协定功著千秋”两行大字。这里,是少数民族革命烈士陆瑞光的故居,字的背后,讲述着1935年红军长征径过弄染村时,与各族人民团结共进的红色故事。

革命烈士陆瑞光的故居.jpg

革命烈士陆瑞光的故居

时光荏苒,在80多年后的今天,弄染儿女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通过不懈奋斗摆脱贫困、迈步小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这几年来,政府帮助、政策扶持,在红色光辉的见证下,我们弄染村摆脱了曾经的贫穷面貌。眨眼间,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大路、一个个致富增收的精品产业,带领我们全村人民走向了幸福富裕的日子。”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村支书王荣珍说,和多年以前相比,弄染村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弄染村,一个位于镇宁自治县南部小乡村,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总人口601户,232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百分之九十以上。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如同其他受困于贫的大山儿女一样,由于交通不便、地貌约束、条件艰苦,在产业上难以发展,致富无门。

弄染村村民在管护瓜蒌生长。潘军翔摄影.jpg

弄染村村民在管护瓜蒌生长。潘军翔摄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开展,弄染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实施了人蓄饮水池3个,通组路16公里,连户路120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65个,农田机耕道18公里。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春风中,一片片精品李子林淘汰掉了原来成片的荒土和玉米,无论是投资入股、参与务工还是跟着合作社一起发展,农民们不再难寻致富的路子。

“村里现在主要以李子种植为主,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几乎每家都种得有李子,李子种植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收入的主要产业,也是我们村的一张名片。”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村名韦明周说,得益于近年来村里机耕道、通组路的实施,种出来的李子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据了解,2017年以来,弄染村发展蜂糖、四月李种植共三千多亩,带动全村平均每户每年增收约1到3万元。除了李子外,弄染村合作社还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下,打造了一处生猪养殖场,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保底分红协议,发展养殖杂交优质商品猪100多头,经过出栏后,如今还剩30余头。

不仅如此,产业发展过程中,弄染村还结合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出了“红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前来感受红色历史的游客们,在村民们的热情引导下,进一步品尝当地美食、游览乡村风光。

弄染村李子园1.jpg

弄染村李子园

“咱们村年年都要接待一批批的党员干部与社会各界人士,新党员在这里入党宣誓,老党员在这里重温誓词。每当有游客来的时候,都想品尝下我们当地的布依菜。如今,全村在陆瑞光故居的带动下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村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每当游客前来,有的人是销售自己制作的布依族服装饰品,有的人是推广自己种植的李子、桃子等绿色水果,整体收益十分不错。”韦明周说。

乘风破浪、携手小康。弄染村全村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奋进,完成了摆脱贫困这一重要任务。在奔赴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弄染村面对新的要求和任务,依然选择从产业发展上入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底,弄染村经沙子乡党委联系,引进了一家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315亩种植瓜蒌,经过立杆拉网、撒种施肥,如今已是苗长花开、长势良好。

弄染村瓜蒌种植区域。潘军翔摄影.jpg

弄染村瓜蒌种植区域。潘军翔摄

“引进瓜蒌种植,使我们的产业更加多元,同时,结合我们在村李子园中打造的观景台和旅游驿站,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并为他们提供观赏、游玩、住宿和饮食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产业功能,丰富产业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王荣珍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弄染村将大力推动产业发展、高效促进“农旅结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