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安顺, 蓝天白云,万物蓬勃,生机盎然。
“十三五”时期,安顺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来,我市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四个轮子一起转”,奋力推进安顺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
短短一个月时间,区域总面积2.7万平方米,涵盖3000平方米核心数字展厅的011科创谷在安顺大地破壳而出、应运而生,并成功引进50家企业,其中35家企业正式入驻。
011科创谷
这正是我市新型工业化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深入实施 “一二三四”发展战略,挺起工业“脊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今年1至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20.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29.7个百分点。九大工业产业中,大数据电子信息、特色轻工和装备制造三个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基础能源、特色轻工、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恢复性增长,增速分别达46.5%、37.5%、32.4%、25.1%;新型建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材料等产业整体运行平稳,同比增长17.7%、13.3%和9.3%。全市在建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5个,完成投资78.2亿元。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大数据产业发展实现突破,今年1至4月,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36.2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完成8.21亿元,同比增长15.7%;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8亿元。1至5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完成营业收入7055.4万元,同比增长56.43%。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市坚持“调结构、促转型、上规模、重效益”的思路,以“双千工程”等为抓手,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园区聚集发展优势巩固,目前,我市有工业园区7个,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聚集优势逐渐明显。7个园区中2个基本实现“九通一平”,2个实现“七通一平”,3个实现“五通一平”,建成标准厂房157万平方米,入驻率达96.1%以上,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解决就业7.8万余人。
今年一季度,全市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0.76亿元,同比增长43.91%。园区工业总产值全省占比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以装备制造、能源和原材料、资源深加工、特色轻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布局。
2014年,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列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城市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接续奋斗,安顺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朝着以人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迈进。
安顺城区一角
以安顺老城区为中心,沿着黄果树大街向西行进,一路可见黔中商贸城、亿丰国际物流园、天晟国际商贸城、万邦建材大市场、奥体中心、澳维城市综合体等新地标。而在2014年以前,这片区域还大多是零散的村寨民居,虽然靠近城区,却摆脱不了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原来的村庄老旧房屋被栋栋高楼取代,人居环境改善、村民搬入新居,过上现代化的城镇居民生活,商贸物流的发展带来了人流的聚集。住在王庄居委会的王猛也享受到了实惠和红利,因自家房屋临街的优势,近300平方米的一楼空间被一家汽车养护店租用,每年仅租金就能收入10万元。
虹山湖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快速推进,安顺探索出了“一分三向”、“1+N”镇村联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一城三区”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41.48%提高到2020年的53.3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一尊重、五统筹”和“四新”要求,全面落实“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和全省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推进大会精神,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把安顺建设成为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宜居宜业宜游的百万人口城市。
紧扣“十四五”时期安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保障措施以及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我市将加快推进贵阳—贵安—安顺一体化和平坝、普定、镇宁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步伐,推进安顺高铁新城、虹山湖新区等新区建设,努力把关岭、紫云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民群众期待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
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真正把城镇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走出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
在平坝区十字乡青山村平坝肉牛(黑牛)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基地黑牛养殖区,从牛的品种、集中规模养殖的方式、畅通全球的销售渠道到智能牧场、智能屠宰厂、智能加工厂、世界高档黑牛大数据中心、饲料加工厂等一系列建设项目,无不体现了“七化”的发展定位。
平坝肉牛(黑牛)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基地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来,安顺紧紧围绕“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结合“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数智化、规模化、全球化、融合化”的工作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市32个农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7亿元,占年度任务数的21.35%;引进成都大农科技、四川德康、四川铁骑力士等实力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1至4月全市完成农业产业招商引资项目57个。经统计,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02亿元,增长8.3%,增速全省排位第四;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2.4元,增长20%,增速全省排位第二。
香菇种植大棚里工人正在采摘香菇
在安顺,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金刺梨、食用菌、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9大特色主导产业风生水起,随着时节交替,绘就了一幅幅逐梦田园的新景象。
安顺以高速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坝区、农业园区等为重点,持续在“上规模、调结构、增效益、带农户”上下功夫,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着力提高重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和规模化水平,成功建成西秀区“安顺山药”、普定“白旗韭黄”、镇宁“小黄姜”等特色产业基地,全市生猪、蛋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和90%,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安顺茶产业
如今,全市以124个坝区、40个农业园区为主战场,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九大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韭黄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独有的蜂糖李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西秀辣椒、平坝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关岭关岭牛、紫云红芯薯“一县一业”产业新格局。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89%,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飞瀑溶洞、江河峡谷、森林湖泊,构成一幅幅壮美的喀斯特山水画卷;人文繁盛、文脉流长,带你徜徉于文化之奇。
黄果树景区
行走在美丽的瀑乡大地,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来赏花、夏消溽暑、秋游风情、冬享康养。
作为全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按照“井喷式增长,涌泉式发展,内涵式提升”的要求,坚持“全域旅游、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旅游+”发展战略,构建起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旅游产品、经济优势,形成处处皆景、处处景不同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累计突破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超过3900亿元,今年1至4月,我市接待国内游客1706.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39亿元。
小河湾景区
“五一”期间,平坝区小河湾景区备受游客青睐,景区内民宿、房车、帐篷等业态“火力全开”,通过美食与美景相结合,视觉与味觉相碰撞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据悉,2014年小河湾作为平坝区乡村旅游示范点、贵阳旅游休闲“后花园”重点进行规划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基础,以田园综合体作为发展定位,如今已发展成为集休闲、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近年来,我市把主城区、县区、景区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联动打造,突出全市旅游优势区域,持续优化规划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综合管理、全力促进旅游业在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产品体系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投资拉动等方面实现新增长。
美丽乡村鲍家屯村 吴忠贤摄
如今,随着“旅游+”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市“一县一特色、景城相呼应”的产业体系日益凸显,有效推进全市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以更加高品质、现代化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持续满足全球旅客的旅游消费需求。
如今,安顺的旅游产业扶摇直上,“康养福地·瀑乡安顺”的城市名片愈加响亮,全域旅游发展进程未来可期,一幅浓墨重彩的旅游画卷也正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
责任编辑:李芸 编审 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