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麻山腹地展新颜 感恩奋进新时代

2021-06-21 10:30:5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回望百年奋斗路,紫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紫云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在勤劳朴实的紫云人民群众的奋斗下,紫云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从深山天堑到城乡通途,从贫穷落后到大步迈向全面小康,紫云麻山腹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jpg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020年,紫云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9.59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跃居全市前列,而196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523万元。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产业发展实现了根本性变化,巩固提升“两红一芯”等优势产业,地标产品红芯红薯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率先在全省推动林下经济破题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为全省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紫云模式”,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余户,创建国家级示范村合作社6个。

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jpg

延续长征精神

据史料记载,1935年4月中旬,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部队由惠水经长顺、安顺,分四路进入紫云县境,三路出境,历时五天四夜,足迹遍布紫云境内10个乡(镇),195个村寨,行程近180公里。如今,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羊场村红色文化公园高高竖起的纪念碑,是伟大长征精神的见证,红军经过紫云留下的红色革命火种,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紫云儿女团结奋进,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火花高速公路.jpg

道路交通跨越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国省道建设(改造)169公里,建设30户以上组组通公路660公里,实施农村路网全覆盖项目462公里,修建连户路1013公里,硬化庭院2.5万户73万平方米,形成乡乡通达、村村通畅、组组通连、户户串通的交通格局。“十三五”以来,紫云自治县始终坚持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安紫、紫望高速建成通车,告别了仅紫云至安顺市区无高速的历史,成功融入“安顺1小时经济圈”。

易地扶贫搬迁点城南社区.jpg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改造提升稳步进行,新城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升级。现行标准下,全县11万余人脱贫出列,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20808元、6543元,增长至2020年的30514元、10539元,增长幅度分别达46.65%、61.07%,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完成棚户区改造8766户,修建公租房6000余套,惠及3万余人,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难、住房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投入各类教育专项资金近9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52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97.6%、105%、86.5%,教育公平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3个乡镇(街道)和152个行政村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卫生室并配备合格医生,卫生技术从业人员达1192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1076张,医疗事业繁荣发展。

板当镇同合村水产养殖基地.jpg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守牢底线,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县森林覆盖率68.63%,较2015年提升5.97%,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9.4%、93.3%、85.7%,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区域内重点河流蒙江格凸河断面水质均达到III类以上,达标率100%。划定生态红线区142.44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21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6平方公里,实现退耕还林22.9万亩。推行县、乡、村三级河长制,落实三级“河长”152名,全县29条河流、13座水库得到有效保护。

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jpg

感恩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紫云自治县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围绕市委提出的“二一一”重大任务,以县委提出的“四个三”为具体工作抓手,全力以赴以“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努力谱写新时代紫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片由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