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六月,骄阳似火。6月22日一早,在普定县黄桶街道办后寨村的韭黄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手持镰刀在田间穿梭来往,切割、捆扎、搬运、装箱......熟练地采收着地里金黄幼嫩的韭黄,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此时,一辆小车缓缓停到一旁,几人从车上下来,径直走到田间,在韭黄地里小心翼翼地拨弄并观察起来。“这批韭黄的品质确实不错,和预期的一样好。”
说话的人,正是市植保植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高青宇,也是普定县各处韭黄基地里的“常客”。和往常一样,他又一次带队来到田间,为农户、企业现场“开方”,解决难题。
“要想为群众办好实事,还得要躬身而行,服务优先,全心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帮助农户增收致富。”高青宇说,普定农业产业丰富,韭黄、食用菌、肉兔、茶叶等高效产业发展正热,其中,韭黄产业正是他们团队目前关注的重点。
据了解,普定韭黄是普定县大力推进的“三种一养”产业之一,2003年就注册了“白旗”韭黄商标,并在2014年9月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如今,普定韭黄已从2017年的0.5万亩发展到了10万亩,解决近2万人就业,带动1.3万脱贫户实现增收。因此,在普定韭黄产业逐步通过规模化、绿色化、商品化发展,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道路上,必然需要更多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高青宇所在团队目前的主要工作。
“为做好技术帮扶,市里还专门组织成立了市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充分调动专家人才,促进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高青宇说,目前,各组服务团队正针对各县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上的帮扶与支持,而他正是服务团队第三组普定组的组长。
不一会儿,后寨村种植基地负责人汪宝华也带着一群人从基地另一头赶了过来。众人都是老朋友,免去寒暄、开门见山,直接就围绕产业发展情况聊了起来。
“最近在种植过程中,有遇到哪些技术上的难题吗?”
“有,主要是病虫害防治方面,有些害虫不能及时识别出来,导致用药慢用药晚,对韭菜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既然这样,那我们到地里边看边讲。”
说完,众人来到韭菜地里,开始仔细观察起来。不一会儿,专家们就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基地里的人员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火热地交流起来。
转眼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交流也渐渐进入了尾声,通过一番教学指导,基地人员表示受益匪浅,十分感激。
“通过和专家们沟通交流,确实大幅度提高了我们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上的认知,有时候不光是要掌握技术,专家们的经验和资源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就比如今年,我们在几片实验田的韭菜叶上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虫,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我们误以为是蜗牛什么的,结果后面才知道是一种害虫,这就会影响我们的用药时机、用药种类,导致韭菜发育不好。”汪宝华说。
高青宇所在的团队,擅长于推广和研究韭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韭黄病虫害绿色防控上,指导农户、企业采用生物防控、人工除草、土壤调理、免疫诱抗等科学的技术措施,切实提高防控效果,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他表示,许多时候,只有通过他们的实验室来准确鉴定病虫害,找到根源,对症下药,才能为群众和种植企业解决实际难题。
不仅如此,通过积极的协调对接,高青宇所带领的服务团队以及市植保植检站还与贵州大学达成了合作,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在普定县实施了一项省科技农业研究项目——白旗韭黄重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帮助普定韭黄产业进一步向好发展。
“除了韭黄以外,其他产业在技术方面用得上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是随叫随到,甚至主动出击。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农户、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普定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高青宇坚定地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