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披绿终成“金”——关岭自治县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2021-07-07 17:26:32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天灰不见草,皆是乱石岗”,当地老百姓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年前关岭自治县石漠化地区石山成片,荒芜不堪的景象。

在关岭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熔岩面积达到1160.62平方公里,石漠化率高达42.5%。其中以“板贵”为最,被人们戏称为“恶落斯” (即: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关岭花江镇在石山上种植的花椒树.jpg

关岭花江镇在石山上种植的花椒树

现花江镇的板贵地区,山高坡陡,土层贫瘠,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干部群众不甘落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双手在贫瘠的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树保土,建池蓄水,大力发展花椒种植,这股精神是索岭儿女战天斗地的“板贵精神”,也开启了关岭治理石漠化的进程。

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治“石”道路,关岭全力推动荒山石漠向青山绿水转变,坚持“生态关岭”建设为切入点,布新局、走新路、强产业,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工程搭台、产业补位、群众受益的石漠化治理关岭模式,用行动诠释了“绿色梦就是小康梦”。

再看今日之关岭,牛壮草茂、青山椒香,果香满山。

“我们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这石漠化严重、气温炎热的山村得以焕然一新。”该县花江镇峡谷村村支书邓登彬提及这些年来发展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和石漠化治理的成果时,脸上堆满笑容。

关岭花江镇在石漠化地区种植发展的火龙果基地.jpg

       关岭花江镇在石漠化地区种植发展的火龙果基地

作为“板贵精神”的发源地,花江镇峡谷村多年来发展花椒产业3000余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花椒树,每年每户平均要增收2万元以上。除此之外,该村还规划种植1500余亩的火龙果、800亩五星枇杷和1600余亩沃柑、脐橙,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产业发展全覆盖、石漠化治理现成效的良好发展势头。

邓登彬告诉记者,发展种植花椒和精品水果产业后,原来的石山荒坡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植越加茂盛,水土不再流失,群众日益富裕。

关岭新铺镇大山之的“关岭牛养殖小区”.jpg

关岭新铺镇大山之的“关岭牛养殖小区”

近年来,关岭充分发挥“板贵地区”低热河谷的气候优势,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高效农业示范园,以发展花椒及火龙果等高效耐旱产业为主,配套机耕道、生态蓄水池、滴灌等基础设施。同时利用黄果树大旅游圈优势,以花江大峡谷景区为纽带,结合园区建设,促进董菁库区、光照库区及北盘江、打邦河流域库岸经济发展,治理模式逐步成熟并在同类石漠化地区推广,生态与经济实现了大跨步。

立体化布局发展新产业,关岭始终坚持石漠化治理和产业发展相辅相促的方式,既打造绿水青山,又建“金山银山”。大力实施“关岭牛+牧草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条带式、园区化、分板块推进规划建设“一片、两带、一辐射”四个产业发展区域。通过关岭牛产业带动,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达12万亩,实施天然草山草坡改良3万余亩。

关岭新铺镇万亩饲草基地.jpg

关岭新铺镇万亩饲草基地

北盘江谷深岸陡,在该县新铺镇岭丰村退牧还草示范点,置身葱茏的皇竹草梯地,四顾远处枯黄的山头,越发展现皇竹草生命力之顽强。一丛丛新绿把石山荒坡妆点得生机盎然,阵阵山风拂过,数千亩的皇竹草翻起层层绿色波浪,在崇山峻岭间,在石漠荒坡上,展开了一幅绿色产业画卷。

作为关岭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新铺镇多石山,土瘠薄,多年前石漠化程度达到了47%,长期制约经济发展。

如何既让群众养牛增收,又能保护好生态?新铺镇紧紧抓住“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机遇,利用石山荒坡种植皇竹草,有效治理石漠化,还能提供优质饲草,探索生态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路子。

“新铺全年无霜,皇竹草能四季生长,这是关岭其他乡镇没有的优势,也是我们镇实施生态产业化的机遇。”该镇党委书记张向华介绍道,“全县17万余头‘关岭牛’养殖规模,冬季饲草缺口大,我们在皇竹草生长旺季进行青贮,寒冷枯水季节,仅向全县提供青贮饲料,就将是个不小的产业。”

关岭新铺镇石山荒坡变草海.jpg

关岭新铺镇石山荒坡变草海

据张向华介绍,为了让石漠化治理和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新铺镇种植皇竹草达5.5万亩、花椒1.6万亩、蜂糖李花椒1.6万亩,石漠化程度降至10%以下;同时在坚实的饲草支撑下,积极拓展关岭牛的产业发展,探索出“四统三分六个有利”的“关岭牛养殖小区”发展新模式,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种草养牛、发展精品水果实现增收致富,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

除了将产业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外,关岭还以石漠化修复经济发展为切入点,由政府统筹规划、部门协调联动,研究制定治理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及综合治理。并根据小流域的特点,综合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上游到下游,从山上到山下,从坡面到沟谷,合理布设各种措施,形成立体的、相互联系且协调一致的综合防护体系。

面对水资源匮乏的瓶颈难题,创新实施“路池一体”治理方式,实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路池果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可拦蓄整片区域地表径流6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该模式已逐步推广。

关岭新铺镇在石漠化地区种植发展的蜂糖李.jpg

        关岭新铺镇在石漠化地区种植发展的蜂糖李

“十二五”以来,关岭建成小型水库、山塘、渠道等工程470处。新建堤防18.75公里,疏浚河道10.4公里,新增灌溉水渠12.33千米。在石漠化地区92个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新建灌溉、排洪沟渠51.44千米,覆盖农田41150亩,大力解决石漠化治理缺水问题。

“十三五”期间,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完成造林36万亩,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37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从2014年的42.5%下降至27.88%,森林覆盖率达56.36%,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

关岭用实际行动战胜“地球之癌”,用切实举措打赢生态环境保卫战,用决心和信念书写出天蓝、地绿的“生态关岭”!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