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平坝,生机盎然,万物竞发。行走在县城,街道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漫步于乡村,白墙黛瓦的农家小屋映入眼帘,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
平坝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创造了“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2020年,平坝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7亿元,农林牧渔业全年增加值为41.571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97元和12241元。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一个个踏实的脚印,勾画出平坝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跨越的轨迹。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绿染黔中,处处佳景。邢江河畔,风光旖旎, “一行白鹭上青天”动感画面不时上演。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平坝最强的发展优势和最大的发展底本。
在杨柳湾湿地公园里,市民在蓝天白云下踏青休闲。70多岁的马丽英老人像往常一样在这里晨起锻炼。“夏天来了,平坝的天总是蓝蓝的,空气清新,如今,城区里又修建了很多山体公园、休闲广场,我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真是一种享受。”马丽英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平坝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5.04万亩,综合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216.73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
蜿蜒的邢江河从白云镇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穿流而过,用河水灌溉的稻田无污染,出产的“稻花鱼”每斤卖价超百元,最好的优质米每斤也卖上百元,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公司董事长杨勇介绍,昊禹米业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采用“稻鸭共生、稻鱼共存、秸秆肥田”的耕作方式,发展绿色产品,走上良性循环发展路。
平坝区以水体治理为主要着力点,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格局。“十三五”以来,平坝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为目标,建成镇村和工业园区污水厂(站)75个,封堵入河排污口39处,城镇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推动河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促进河湖面貌根本改善,区域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现代农业方兴未艾
清晨的阳光撒向大地,在平坝区十字乡云盘村吊瓜种植基地,65岁的马贤发已开始在田间忙碌,打开了一个个喷淋水龙头浇淋瓜地。来自广西南宁的技术员方德权正和马贤发一起,俯身察看其他地块吊瓜藤网下面套种的辣椒长势。
“吊瓜籽经过加工味道很好,上海、江浙的消费者非常喜欢。我们通过多地试种比较,在平坝种出来的吊瓜籽质量最好,籽粒大油性足。公司通过流转土地,目前已种植了1000亩。” 贵州黔民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旭平介绍。
吊瓜基地里,吊瓜个头已有网球大小,要到10月才能采收,而套种的辣椒已抢先登场。“这是大果青椒,约12个就有一斤,现在每天都在往广东发货。吊瓜种一次可以管5年,我们插钢管、牵钢丝网、搭藤架,早期投入大,后期收益长久。”周旭平信心十足,今年在十字乡增加试种的120亩毛节瓜,长势喜人,价格更喜人。“公司流转的这1000多亩土地,今年每亩毛收入过万元没问题。我们是订单农业,根据客户的需求,还会扩大种植规模。”
“同样的一块地,拿给我们自家种一年最多收入千把块钱,哪想到周总他们公司种出来能收入上万元。”马贤发是十字乡本地农民,也是种植传统庄稼的好把式,被贵州黔民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请来参与田间管理,见识了现代农业的“威力”。
近年来,平坝区以农业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为基本方向,以农业园区、500亩坝区建设为主要平台,大力扶持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产业基地,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到2020年,全区基本形成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和优质稻、生态畜牧业“4+2”的主导产业格局。
平坝区目前建成优质稻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15万亩,水果基地5万亩,茶园2.67万亩,中药材基地4.74万亩,烤烟基地1.04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达280家。
此外,平坝区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以中药材大健康、水果采摘为基础,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冬享美食的农旅融合模式,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夏云工业园内,企业一家挨一家,一派繁忙景象。
在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不同色彩、不同大小管道琳琅满目。“别看只是一根小小的波纹管,其中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与普通的波纹管相比,其环刚、环柔更高,抗冲击性能更强,可广泛应用在各类排水排污工程中,能够将埋地管道寿命提高到50年以上。”公司技术总监林明华介绍。
“公司从成立时便确定‘科技兴企、实业报国’的经营理念,并将技术创新融入企业发展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特色技术创新之路。”林明华介绍,公司生产研发硕果累累,高品质产品层出不穷,公司已经拥有1项国际专利,11项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7项。
近年来,平坝区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吸引高科技、能耗低、污染小的企业入驻,新型工业发展启航,依托“三线”建设的良好基础,着力盘活“三线”企业闲置资产,促使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打造了安顺高新区、黔中新区、平坝乐平工业园、羊昌工业园、夏云工业园“两区三园”发展格局,有力推动当地工业转型升级。以黎阳国际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三力制药为代表的新医药大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平坝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
此外,平坝还打造了“一镇两馆”“食品产业大数据中心”等新经济平台,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平坝产业体系实现脱胎换骨,已彻底摆脱了原来“一煤独大”的局面,有效降低了煤炭税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
产业兴旺,百姓的荷包鼓起来了,村庄也更靓了。
“这些年,我们村子的变化真的很大,家家户户房子修好了,上学、看病都很方便。”白云镇花柱村天落凹组村民常开音指着门前的硬化道路说:“原来出门真是天热一身灰,下雨一脚泥。以前村里的大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去外地打工后就不回来了;如今,年轻人不愁娶不到媳妇,还在自家门口发展起了小产业。”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平坝全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产城融合、统筹城乡”理念,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夏云、天龙、乐平被列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实施“8+X”小城镇建设项目7个。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改造提升县乡道路3条,窄路基拓宽37.24公里。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户用厕所3427座、村级公厕20座,行政村公厕实现全覆盖。新增省级“三变”改革试点村12个,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通过省级验收。龙海村、稻香村分别入选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天龙村列入省级传统村落示范村。主城区面积由2011年的9.2平方公里扩大到1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5.7%提高到48.0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空间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完善,乡村也越来越美、越来越富。
以撤县设区和承办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为契机,深入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完成一批城市骨干道路、一批城市绿地和社区公园、一批城乡污水处理厂(站),完成棚户区改造16485户,打造省级示范小城镇1个、市级示范小城镇2个,创建美丽乡村61个。
“十三五”以来,平坝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平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实现了撤县设区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十四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王瑜 桂传念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