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新家园 融入新生活!《农民日报》关注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

2021-07-08 15:55:36    来源:   农民日报      

7月8日,《农民日报》刊发《住进新家园 融入新生活》,关注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具体报道如下:


W020210708310829270286.jpg


20210708074038_43975.jpg

在贵州织金县惠民街道,秦姣姣正在通过网络直播卖货。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设安置住房266万余套,960多万名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入住。从偏远的故土来到热闹的城市,从分散居住到大规模集中,搬迁群众离开了熟悉的村庄,在全新的社区中,开始向憧憬的新生活进发。

  与一般的城镇小区相比,安置点基本公共设施还有待完善,需要尽快补齐;搬迁群众对城镇生活不适应、相互之间不了解,需要帮扶干部、社区干部共同努力,耐心帮扶;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为了生计大多外出务工,安置点的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过去分散在各个村庄的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如今也集中到安置小区,他们的生活需要给予特殊关照……近日,记者走进江西、贵州、广西三地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进行实地采访,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要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还有很多后续扶持工作亟待加强。

  构筑精准的社区治理网络

  家住贵州省织金县惠民街道恒大社区的宋小敏肩负着一项重要职责——定期对她所在的楼栋48户、100多人入户走访。户口信息调查登记、问询搬迁户身体健康状况、统计搬迁户家庭就业信息、进行安全和卫生方面的宣传……在逐一完成“任务清单”后,她要将走访的结果上传“平安贵州”APP。APP后台一旦发现有失业、得病等预警信息出现,相关帮扶程序就会启动。楼栋里的11名留守儿童是“重点关注对象”,她每周都要上门走访,关心他们的生活、成长情况。

  惠民街道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下辖惠泽、惠民、恒大3个社区,共安置脱贫户4958户22438人。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安置点如何管理?惠民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坤介绍,惠民街道探索出“领导联系社区+干部包保小区+社区管理网格+楼栋长负责楼栋”的社区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挂牌联系、定期走访、服务承诺、民情会商、联席会议等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就业创业、生产发展等困难和问题。

  安置点的109栋楼房,每栋楼都配备了公益岗位——楼栋长。楼栋长开展定期走访,不但能够及时发现致贫、返贫的风险隐患,还会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关爱。

  搬迁户王书银在外打工,家中只有70多岁的母亲和偏瘫的哥哥。王书银挣了钱,想把生活费转交给家人,可母亲和哥哥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楼栋长贾丽就让王书银把钱通过线上转账给她,再换成现金交给王书银的家人。

  “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我在上门走访时,就顺便帮忙搞一下卫生。一些群众搬迁前只用过电灯,很多家用电器都不会使用。打个电话,我就上门手把手地教。”楼栋长李会告诉记者,刚搬进来时,不少搬迁户还保留着随手扔垃圾的不良习惯。楼栋长们每次入户,就会借机做思想工作,衣服要折叠好,垃圾不能乱扔……一年多来,群众的生活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现在小区环境干净整洁,不再是过去脏、乱的模样。

  此外,惠民街道还成立了群团工作站,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入驻,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专业优势和职能作用。

  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实行联户包保管理服务模式,挑选58名网格员、256名联户长,每名联户长联系10个搬迁户;设立街道综治中心1个、社区综治中心6个,形成“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三宝街道党工委,下设9个基层党支部,以此为“圆心”,建立“500米党员服务圈”,坚持党员示范带头服务,从培训使用马桶、灶具、防盗门等生活常识入手,于细节处显真情,于细微处见党性,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同时,强化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小事不出家门,矛盾不出社区”。

  记者看到,在当下,很多群众搬迁进社区的时间不长,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来源于方方面面,其中不乏看起来很琐碎的“小事”。要确保搬迁户住得安心、放心,就要把入住、生活、就业、就学、医疗、后续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到实处,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精准、全覆盖的社区治理体系。既强化了防止致贫、返贫动态监测,及时了解民情、转达民意,另一方面,也畅通了党建引领、精准帮扶、树立文明新风等的渠道。

 保障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2021年春季学期,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粤桂小学在校的2282名学生中,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搬迁户子女为1797人,占78%以上。

  “学校建成后,有效保障了震东社区搬迁户子女及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学校党委书记郭朝富介绍。

  记者看到,学校特意兴建了一座宿舍楼,供所有学生午休。在学校食堂,学生可以吃到4元标准的早餐、免费的午餐,到了晚上还提供糕点。学校象征性收取每学期400元伙食费,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近年来,隆安县为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有学上,大力开展幼儿园、小学、初中建设,可提供的学位数已超过搬迁户子女的学位需求。

  当群众搬迁入住时,三宝街道同步将三宝卫生院升级为县人民医院分院,与贵阳市人民医院结成对子,在贵州省率先启用“四级远程医疗平台”,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江北小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思林镇龙邦村整村搬迁的安置点之一,小区边不但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配套有农贸市场、物业中心、爱心超市、卫生室、篮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在不断完善安置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同时,让搬迁群众享受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显得更为重要。

  在江西省于都县思源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从党组织关系转换、一卡通账号变更、农村宅基地申请,到高龄补贴、特困供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再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等诸多业务,都可“一站式”办理。社区服务实行直接报送制,居民提出申请后,由社区便民中心全程代办,联系相应的政府机构,分级承办。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地方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搬迁群众户口在原居住地,人却已搬到了新社区,“人户分离”带来了管理难题,一些搬迁群众办事要在迁入地和迁出地“两头跑”,这就要求迁入地强化主体责任,确保搬迁群众享受便捷服务。更重要的是,与户籍相关的种种权益如何认定,成为各地探索的一个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做法是,由搬迁户自愿选择保留农村居民户籍或转为城镇居民。对搬迁群众实行“2+5”保障模式,即保留耕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2项农民待遇,增加安置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5项市民待遇。目前土地确权颁证已完成,搬迁户原有耕地、林地等补贴均正常发放到户。教育资助、民政低保、残疾补贴、医保补助、农业直补、林业补助、特困救助等惠农政策照常享受。

  “农事城办”是田阳区老乡家园社区探索出的新机制。由12个部门服务窗口干部和帮扶干部组成“固定服务岗”和“服务流动岗”“双线”服务队,提供产业、就业、教育、文化、法律、服务六大服务,并开发微信服务平台提供“零距离”服务,实现“服务跟进城,办事不回乡”。

  当上“主人翁”,孕育“新乡愁”

  “楼栋宴”是织金县惠民街道每个楼栋都要定期举办的活动,由楼栋长号召组织,大家在一起凑些钱,带上食材板凳,选择一户人家,一起做饭、聊天。慢慢地,原本不熟悉的人们变成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邻居,在新家园中有了贴心的伙伴。

  此外,惠民街道以民主推选为主,成立负责巡防、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治保会、居民调解委员会、妇委会等自治组织,强化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

  2017年,康冬香搬迁入住于都县思源社区,被社区干部推荐担任妇女小组长。虽然每月只有100元的补助,康冬香却乐在其中,她要负责宣传防电信诈骗、帮助开展社区重阳节活动等社区工作。去年疫情时期,她晚上要进行巡逻,防止人员聚集。

  隆安县组织了一支“环保妈妈”队,鼓励社区留守妇女积极参与社区环保绿化、入户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的积分可到“感恩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目前成员已发展到120名。

  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的作用,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很重要的部分。通过不断完善社区事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引导建立居民公约,从而推动居民自治,增强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

  思源社区组织了六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有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组织理论宣讲活动,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法治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法律咨询、以案说法、法律条文解读、法治文艺表演等法治宣传服务活动;健康服务志愿服务队,负责科学健康普及讲座以及开展系列义诊、义展,传授急救、按摩、艾灸等应用技能,还有就业培训脱贫志愿服务队、暖心关爱志愿服务队、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打通了志愿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震东社区依托司法、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职能优势,设立了震东巡回法庭,定期开展“庭审进社区”“法官送法”“互联网+巡回审判”等活动。聘请2名律师开展“走千家、访万户”送法服务行动,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个人诉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记者看到,很多搬迁安置社区都建立了志愿服务队,其成员有社区干部、党员,有社区群众,为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治理搭建了桥梁。

  每逢周四,震东社区开办“幸福大讲堂”,由社区党员群众结合自身实际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动人故事;

  惠民街道的文艺表演队将自编自演的“小哥搬迁记”搬上了社区的百姓大舞台;

  “阿妹戚托”舞蹈,“晒月亮”、火把节等风俗不但被完整保留下来,还成为三宝街道群众发展文旅产业走向致富路的“金招牌”。

  感恩教育、文明新风、民族风情,汇聚成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孕育了搬迁群众的“新乡愁”。


责任编辑:胡典 编审: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