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路漫漫,关山飞渡新征程。
位于顶云新城的关岭高铁站
关岭用必胜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彻底撕掉了贫穷落后的“标签”,让怪石嶙峋的不毛之地焕发生机。如今的关索岭上,村村通了路,户户有了水,医疗教育全覆盖,就业增收有门路,村民们搬出了深山,走进了城市,拥抱新生活,结束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历史。
从瘦土瘠地的“偏远山城”,到产兴业旺的“生态关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岭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关岭儿女齐心协力开创十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奋力撕掉贫困“标签”
关索岭上,万壑千山。
回首过去,路不达、水不通、房屋陋、村民穷,“深度贫困”似乎成了撕不掉的标签,跨不过的难关,解不开的死结。
关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康社区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原板贵地区,山高坡陡,土层贫瘠,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80%以上,群众出行难、饮水难、发展难成为常态,连绵起伏的石山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原来我们这儿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辈人去挑水、去赶场,要翻山越岭数个小时,平时亲戚朋友到家里做客,饭可以吃,水不给喝,因为太‘金贵’了。后来干群搬石造地,种植花椒,才有了些起色。并入花江镇后,发展逐渐加速,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期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江镇峡谷村村支书邓登彬回忆起原先的日子,仍唏嘘不已。
如今花江镇的板贵地区,条条平整宽敞的通村、通组路穿行在大山之间,机耕道直达田间地头,群众出行十分便捷;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安全饮水有保障;石山荒山上种满了花椒树、火龙果、蜂糖李、芒果等经济农作物,当地农户通过自主发展、退耕还林、入股分红、参与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现在这些喜人的变化。”邓登彬说,如今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条件好了起来,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在关岭自治县花江镇锡厂村,王全洪住进危改新房已经好几年,想起原先居住的“残垣断壁”,至今仍感叹不已。
“原来住的房子是村里石棉瓦、砂石墙的‘烧火房’,时间一长,不仅透风漏雨,墙体还出现倾斜,我们老两口住在里面,用塑料布盖在房顶上,每天过得提心吊胆,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王全洪站在家门口“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标识牌”前,指着新旧房对比照说道。
2017年,王全洪在该村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满怀期盼地申请了危房改造,经相关部门实地考察鉴定,其住房为D级危房,获得了6万元的危房改造款。
因为王全洪的旧房无法进行修葺,只能全部拆除后在原址新建。当年建设,当年入住,看着这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平房,王全洪热泪盈眶。
“这新房全是水泥和砖砌的,牢固得很;门窗都是新的,不透风也不漏雨;房外贴了瓷砖,房里刮了白墙;厨房、厕所都是单独的,住着舒服……”说起新房,王全洪的言语之中尽显幸福味道。
脱贫攻坚,如甘霖倾注,浇绿了贫瘠的大山,也为人们带来了希望。路不再是天堑,水不再贵如油,房不再是陋室,民不再两手空空。
“十三五”期间,关岭累计脱贫23156户105581人,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两类人员”返贫、致贫风险全部消除,所有贫困人口已实现全部脱贫。
农业产业跨越发展
从无到有,由有创优,今日之关岭,牛壮草茂、深山椒香、火龙果红……
近年来,关岭以农业产业突破提升为目标,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纵深发展,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形成优势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生态化。
自2016年关岭吹响“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号角”开始,关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牢牢牵住“牛鼻子”,把“关岭牛”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打基础,五年创品牌,十年磨一剑’的产业发展思路,关岭将做好保品种、精饲养、降成本、创品牌的产业部署,以关岭牛全产业链为龙头,全力打造‘生态畜牧强县’。同时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按照‘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的思路,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关岭自治县委书记韦朝虎说道。
关岭以“政府保品种、企业创品牌”的发展理念,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于2016年组建了关岭牛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成1200头牛养殖规模保种场,初步建立“关岭牛”地方保护品种繁育体系,促使“关岭牛”品种资源得到保护、发展和开发利用。
关岭牛
2019年5月,“关岭牛产业园”屠宰加工厂正式启用,这条从美国进口的国际标准化屠宰生产线与日本进口的高端制冷设备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最先进的屠宰冷链生产线之一,该生产线的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以及较完善的食品检测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吸引周边多个县区的牛产业都将向关岭聚集。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打好“生态保卫战”。关岭近年来探索出利用石岭荒山发展饲草、花椒、蜂糖李种植的产业致富和生态修复齐头并进的“绿色通道”。
夏季的新铺镇,阳光明媚,葱茏的皇竹草梯地,茂盛的蜂糖李树林和青绿的花椒基地把石岭荒山装点得生机盎然。
“新铺镇是关岭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石漠化十分严重,之前石漠化程度达到了47%。为了让石漠化治理和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新铺镇大力发展皇竹草、花椒、蜂糖李种植。”新铺镇党委书记张向华告诉记者,目前新铺镇皇竹草种植面积达5.5万亩、花椒1.6万亩、蜂糖李1.5万亩,石漠化程度降至10%以下,人均产业达3亩以上,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石头山上种满皇竹草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关岭顶云街道角寨村冒寨林场发展种植的200亩林下竹荪就是最好的体现。总投资600万元,每亩种下3000棒竹荪,产值能够达到1500斤。
“新鲜竹荪每斤最低都能卖到50元,一亩产值就有7.5万元,烘干以后价格还能再提升。”关岭林康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邹章祥告诉记者,气候、土壤适宜使得角寨村产出的竹荪品质优良,加上合作社运行有序,竹荪产品销路自然良好。
发展林下竹荪产业,让村子和群众受益。据邹章祥介绍,角寨村林下种植竹荪,仅种植、管护、采收等环节每天就需要100多名工人,为当地群众务工增收提供了就业平台,每年支付务工费用达200万元以上,还会根据收益情况给村合作社进行分红。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关岭“十三五”期间,完成造林36万亩,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37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从2014年的42.5%下降至27.88%,森林覆盖率达56.36%。
工业经济实现突破
走进盛夏的普利乡,沿着蜿蜒的乡路村道,遥看群山之巅,一台台巨大的风车在不停转动,与青山蓝天绘成幅幅风景画;行至石漠化区域,烈日下的石山荒坡一改昔日容颜,片片光伏板如大山的“甲胄”,不断汇聚着光热能量;在海拔最低的河谷之上,平静的河流横穿水坝,瞬成水瀑倾泻,奔腾而过,波澜壮阔。
“作为全县唯一一个具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轮发电的乡镇,我们结合新能源产业的实际情况,通过项目建设、土地流转、政企合作、提供劳务等诸多方式,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形成了依托产业谋产业,依托产业促就业,依托产业固生态的良好局面。”普利乡党委书记龙柏臣说。
近年来,关岭依托山区特点、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把新型能源工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抓,以建设“清洁能源大县”为目标,持续做好水、风、光清洁能源支柱产业,将光伏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首选产业,同时计划发展光伏的配套产业,切实挖掘山地光伏、水光互补、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光伏+”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一块土地多种收入。
走进关岭产业园,宽广笔直的大道连接着每个企业,厂房内工人们正加足马力有序生产。
关岭产业园区
“围绕全市工业三年倍增的目标任务,我们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园区建设,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行动,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该县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志权告诉记者,关岭将通过抓好集群夯实产业基础,抓好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抓好培育构建产业发展新引擎,抓好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园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
据了解,关岭产业园区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1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亿元,税收1.12亿元。目前共有入园工业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提供就业岗位达5000余个。
孙志权说:“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为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壮大做足功课,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培育和打造优质品牌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打造更好的支撑平台,力争完成工业产值12.6亿元、投资5.5亿元的目标,为全县‘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关岭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四个轮子一起转”,让“生态关岭”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在新征程上实现新跨越。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郭修 伍水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