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路修通了!今年收庄稼不用背篓一篓一篓的背运了。”8月2日,紫云自治县松山街道办白河村上白作组村民张岐江如是说。
站在白河村上白作组新建产业路上望去,一边的坡耕地上是青绿色的玉米林,另一边的梯田里是绿油油的稻苗。
修建在坡地上的产业路
张岐江沿着刚修建的产业路,走进自家的一片玉米林,用捏了捏一个快要成熟的玉米,笑道:“今年雨水丰沛,玉米个大颗粒饱满,亩产800斤不成问题。”
“前些年,我们收取玉米全靠背篓背,采摘背运一篓玉米,回家脱粒晾干后只有60斤干玉米。”张岐江说,亩产800斤的玉米地,在采收时要用背篓背运13次,每次要背着走半个小时的崎岖小路,人挑马驮时代的农民太不容易了。
而今,产业路修建到坡地上、田榜间,村民们种植玉米转运肥料,采收玉米都有农用车了;打田插秧不再用牛耕,而是用打田机替代作业了,省时又省力。
张岐江行走在产业路上
“过去收割庄稼要邻里间相互换活路,活路换去换来,收割一季庄稼要半把个月时间才搞得完,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三轮车,收割庄稼时开到紧靠田地的产业路上,用背篓把采摘的玉米转装到山轮车上就行了。”张岐江说,产业路修通了,收割一季庄稼两三天即可完成。
“ 白河村大部分庄稼地都在坡上,路不通,村民们转运肥料、收割庄稼只得用肩背。”白河村支书罗勇说,今年,白河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修建了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一个,梯榜田喷灌230亩,修建产业路3.6公里,该村上白作组、下白作组、中心组等三个村民组230户人家收益,尤其是产业路让收益农户告别了肩背马驮时代。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