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开始投产我就到这儿工作了,编藤椅是纯手工技术,刚开始学还是比较难的,但是经过不断练习,慢慢开始熟练了,一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待遇也不错,干起来有奔头。”在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的扶贫车间内,从该县龙潭街道北口村搬迁至同康社区的李文美正在编着藤椅,她的身旁还有新员工在一旁学习。
李文美两天能编制三个藤椅
已经到藤艺车间工作月余的李文美,干事认真,手脚麻利,从一开始一天编不了一个藤椅,到现在2天能编3个藤椅,教授藤艺编制技术的老师也夸她勤快又手巧。
从该县普利乡搬迁到同康社区的张美华四天前来到藤艺扶贫车间成功就业,这四天她从头学习,逐渐熟练,已经编了3个藤椅。“刚刚开始学习,没有想过要赚多少钱,主要还是学技术,目前许多技巧都没有熟练掌握,不过我相信通过练习,以后会越编越快,收入也会越来越高。”
在编制藤椅的扶贫车间里,如李文美和张美华一样的搬迁群众有数十人,大伙将一根根藤条用巧手编制出一把把藤椅,用勤劳实现就业增收。
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
“编藤艺制品起初难度较高,编起来进度不快。但只要坚持半年以上,技术基本就能完全掌握,熟练工一天能够编制出5把藤椅,每把35元,每天就能赚175元,一个月下来就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贵州山水汇晨藤艺贸易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管理人员胡永成做藤艺制品已经30多年,他告诉记者,从7月11日开工至今车间还处于熟练阶段,平均每人每天能做两个藤椅,只要能坚持编制下去,随着技术越发熟练,收入也会越来越高。
据了解,该公司是关岭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到关岭建厂的同时也入驻同康社区的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其生产出的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
在贵州美慧之新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的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内,20余名搬迁群众正在平车前缝制着沙滩裤,这批订单制作完毕后将发往韩国。
“我公司从6月27日试运营,7月1日正式开业,主要经营外贸服饰的制作。目前招聘了22名搬迁群众到车间务工,但根据目前的订单量,车间需要80到100人,我们还将不断加大招工力度。”该公司负责人龙祥说道。
从该县上关镇搬迁到同康社区的群众田丽娟,从试运营时便到车间就业,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工作,她到车间现学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熟练,现在每天能有80元左右的收入。
“每天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6点,中午吃饭能休息1个小时,午饭公司提供,晚上加班还包晚餐,收入和待遇都很不错。”田丽娟告诉记者,车间里的熟练工一个月能有4000元以上的收入,在家门口能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
同样是搬迁群众的伍小妹,此前在外务工具备一定的技术,搬迁后为了照顾孩子学习,没有选择继续外出打工,在扶贫车间引进服装企业后成功就业,每天都能赚上100多元。
“目前车间主要在赶制韩国的沙滩裤订单和俄罗斯、比利时的滑雪服订单,后续我们还打算生产鞋类产品,随着业务的拓展还将扩大生产场地,增加就业岗位。”龙祥说道。
百合街道辖区有同康、同心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长期以来,该街道办把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点工作去执行,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引进优质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创优就业平台,让更多的搬迁群众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