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铆足干劲,苦干实干,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坝寨村蛇场组一角
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格凸河镇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并留下红色印迹的地方,1935年4月15日,红军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随大部队进至羊场高榜冲,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多名红军牺牲受伤。如今,建成了羊场红色文化公园及红军烈士纪念碑,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五四”“七一”“八一”等节日不少单位部门组织党员干部来到这里,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今年,格凸河镇把羊场红色文化公园打造为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拟办实事17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个。
走进格凸河镇猫场村,该村集贸市场中段路边新建有一所公厕,厕内卫生环境较好,为过往人们如厕带来方便,解决了猫场村赶集人多如厕难问题。
500亩猫场坝区种植的水稻
“格凸河镇在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其中,在猫场村投入40万元,建成一所公厕,119所户厕。”格凸河镇人大主席郭培玉说,格凸河镇还将在全镇各村陆续实施“厕所改革”,改善群众如厕条件,促进宜居乡村创建。
“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太好了,我们不花一分钱就把厕所建好了,让我们告别了历来在猪圈里方便时被蚊虫叮咬的历史。”猫场村村民罗仕忠如是说。
记者在猫场村坝区看到,金黄的稻田中间,一条长2公里的新建沟渠很是显眼,该沟渠解决涉及稻田的灌溉和排洪问题。
“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凸河镇将在各村陆续实施灌溉沟渠、排洪沟渠、坝区河堤、良田堡坎等农田设施项目。”郭培玉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其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在坝区、产业上用足绣花功夫,有所作为。
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格凸河镇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利用好县水务局下拨的农村饮水工程养护资金,对格凸河镇猫场村徐家寨组、长田村长冲、把项组、旁如村、羊场村分水岭组提水工程、坝寨村大坡脚组、二关村长塘组饮水工程的水泵、管道、水池及电源器件进行更换及维修,更换管道5030米,维修水池2座,更换电源器件2套,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环境整治筑新风 山村靓丽民乐安
为深入推进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按照市里“一个月有明显变化,三个月要彻底改变”的宜居乡村创建工作要求,以及县里宜居乡村创建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清”大战60天行动工作部署,格凸河镇坚持抓思想、抓宣传、抓落实、抓长效,以“四个抓手”深入推进宜居乡村创建工作。
近日,记者走进格凸河镇坝寨村蛇场组,整洁的村庄,干净的道路,柴草、农用工具堆放整齐,村庄在青山环抱中显得格外美丽。
“坝寨村在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通过院坝会、群众会、小喇叭以及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动员,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农户房前屋后、室内室外的环境卫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坝寨村第一书记吴辉说,村庄公路边、排水沟、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由村里安排人员集中清理整治,对各寨子里的臭水沟由村里出资金采购水泥、沙子,村民投工投劳清理后硬化,让排水沟排水更顺畅,避免了积水时间长而发臭现象。
沙戈村廖家寨组一角
随后,记者来到格凸河镇沙戈村廖家组,寨后青山环抱、寨前绿水环绕,如诗如画,宜居宜业。
“这条曾经的臭水沟,村里出资将其硬化,并对寨中群众进行思想动员,要求群众清污水分流,污水一律流入化粪池或污水池,用于农作物施肥。”沙戈村村支书姚洪指着一条水沟介绍道,治理后的排水沟,水也清、臭也除。
在沙戈村羊场寨,稻田与村庄相互映衬,山村田园美如画。寨前的新建小广场很是显眼,姚洪告诉记者,这个小广场是曾经的垃圾场清理后硬化出来的,他们还将在小广场边上图文并茂地绘制文化宣传墙,并打算在广场上安装篮球板和健身器材等设施,为羊场寨群众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所。
“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格凸河小学校园亮化工程
“村容整洁是生态宜居的主要内容,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凸河镇党委书记罗雪松说,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宣传动员,实现人人参与是重点。自7月初以来,格凸河镇党委成员到村到组召开群众会、院坝会100余次,覆盖全镇11个村(社区);压实责任层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挂村领导亲自督导所挂村的“四清”工作,各村第一书记具体负责,村支书具体执行,各驻村工作组、村两委成员划区域负责到组到户。村镇公司全天候负责各村组垃圾收运任务,做到随时到位,一满即运。采取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重点推进,逐组逐户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同时,镇、村两级采取正反向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评比和观摩,结合每周评比排名进行正向观摩和反向观摩,推动各村组的工作措施多样化,强化示范引领、互学互鉴,形成比学赶超氛围,镇、村两级加大督查力度,对已整治但效果不明显甚至反弹的农户,通过村规民约、“红黑榜”等方式进行负面惩戒,进一步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强力扭转不良习惯。
农旅融合创新路 乡村振兴迈大步
正值稻黄谷香季,站在猫场村通村公路上向坝区田坝望去,成片的稻田里,稻叶渐变黄,稻穗弯了腰,水稻迎丰收,百姓笑开颜。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格凸河镇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狠抓粮食生产安全,把羊场、猫场、银山等村连片的500亩以上坝区全部种植水稻,以及水资源较好的坝寨、沙戈、二关等村良田种植水稻,全镇水稻种植面积7500多亩。
长田村种植的荷花
走进格凸河镇长田村落王冲田坝,一大片荷塘映入眼帘,荷塘上盛开着荷花;荷塘里,鱼儿在水中跳跃;荷塘边,有客人拿着手机拍照,欣赏着荷塘美景。
“去年春,长田村依托落王冲田坝较好的水资源环境,该村‘村社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种植了100亩莲藕,并在荷塘里投放10万尾鱼苗,发展‘荷+鱼’立体种养业。”长田村村支书侯朝志说,去年底,长田村“村社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鱼销售获得10余万元。
“今年,长田村为扩大‘荷+鱼’立体种养业规模,新增了100亩荷塘。”侯朝志说,发展“荷+鱼”立体种养,让农户获得每亩每年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和每人每天在荷塘务工收入150元,以荷花盛开季节,吸引观光赏景客人进村,农户可销售农产品等多笔收入增收致富。下一步,将打造“荷+鱼”产业升级,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大力发展“农旅一体”乡村旅游产业。
着力打造生态美的休闲农家乐,带动周边农户自主创业100余家,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让农户富足安康,增收致富。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既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又要抓好农业经济;待水稻收割后,按照‘菜+稻+菜’轮种模式,发动群众抓好秋耕冬种工作。”罗雪松说,格凸河镇始终保持浓厚的宣传氛围,继续保持强劲的工作势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立足生态旅游镇的功能宣传,持续提高产业扶持比重,按照“农旅一体”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采摘”“户外探险”“种养体验”等“一村一游”乡村旅游产业精品,大力培育特色鲜明、带动面广、有竞争力的扶持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