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以史为师再创改革新篇章

2021-09-23 12:38:39    来源:   农民日报贵州新闻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省安顺市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要求,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

  近期,记者深入安顺采访,了解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观摩了产业基地建设、见证了多年来的变化,更是被安顺人民敢为人先、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折服,被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安顺人民所折服。


敢为人先的“顶云”精神

  从“顶云经验纪念馆”出来,乘车不多时,徒步穿过一段羊肠小道,一处院子出现在眼前,宽敞的院子里一位老人正在用农机打着包谷。眼前这个健朗的老人,就是闻名全国“顶云经验”的创始人之一,陈高忠。

(“顶云经验”创始人之一陈高忠  龙小敏 摄)

  “好个顶云坡、肥田沃土多、生产搞不好、家里不开锅。”这是40多年前顶云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因生产队集体窝工,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的现象,当时的生产队队长陈高忠想:“与其饿死,不如拼一把,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随后便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受批判、“坐班房”的风险带领当地村民走上了“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道路。当年秋天,“定产到组,超产奖励”就让当地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人均口粮从上年的106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

  想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是第一要义。1978年初春,定劳力、定生产资料、定当年生产投资、定产量指标、定工分报酬、超产奖励的“五定”法在顶云推行开来,一场划时代意义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变革在这个小村庄悄然发起,推行“定产到组、包产到户”,体现着顶云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顶云经验”创始人浮雕  龙小敏 摄)

  40多年来,关岭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顶云精神,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发展路线,不断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推动顶云精神理论不断创新。始终坚持大力传承和弘扬顶云精神,不断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不断用发展成效来丰富顶云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并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顶云精神”纳入党史学习重要内容,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战天斗地的“板贵”精神

  石漠化王国,地球癌症,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绝地......这些描述都曾是关岭县板贵乡的别称,恶劣的生活环境让当地群众苦不堪言。

  20世纪80年代,为了改变恶劣的生产环境,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板贵向“地球癌症”发起了挑战,大搞坡改梯、大规模搬石造地,探索出了“坡改梯+绿色经济作物+小水利+科技”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如今的板贵片区已搬石造地2万余亩,完成土石方82万方,已经建成了“万亩香料基地”和“火龙果生态园”,2014年12月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列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目标。

(图片源自网络)

  板贵人民战天斗地、苦干实干,敢于向险恶环境挑战的勇气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对顶云精神的继承和发扬,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板贵时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板贵精神”。

  关岭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严重制约着关岭的经济社会发展。

  办法总比困难多,2001年,当地群众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创新了植树造林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建造林民兵团,成建制地参与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历时3个多月在喀斯特地貌上植苗6.3万亩1500多万株,存活率达90%以上,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称为“关岭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全国全军范围内推广。

  关岭是贵州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县区,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31.64%,发展压力和攻坚难度大。“十三五”以来,关岭举全县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累计实现了24709户11070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持续丰富的“塘约经验”

  乘坐观光车穿梭在大片树林间,阳光从林间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闭上双眼用心感受,与大自然同频,新鲜的空气仿佛洗去了我们从城市带来的浮躁情绪,而这,就是塘约村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舒心且清净。

  塘约村位于安顺市平坝区,2013年时还属于二类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只有3.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坐拥优势地理位置,距离城区仅12公里,却没有发挥区位的优势,当地村民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2019年,塘约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村集体经济达63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6元,成为了贵州省脱贫攻坚的村级样板。为何能在短短6年时间内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同时实现大跨越式增收?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依旧是主基调。

(当地摘茄子的农妇  龙小敏 摄)

  “现在日子好过了嘛,只要勤快,天天都有钱赚。”在山脚下的茄子基地里,60岁的祝星秀背篓里已经装满了刚刚采摘的茄子,正步伐轻快的朝货车走去。

  近年来,塘约村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合作社“三套马车”并驾齐驱,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

  围绕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塘约村实行了“红九条”、党员“积分制”和“驾照式”考核等管理制度,加强村级治理,提升村务管理水平和村民素质。创建了“智慧塘约”数字乡村平台,为农户、小微企业等对象提供便利,提高群众服务水平。实施基层网格化建设,做实队伍、待遇、场所、机制四个方面工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图片源自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场需要和村民的需求增加更多服务板块,切实做到为民服务,为民提供便利,同时将建设用地与社会市场相结合,利用村民闲置农房改造民宿,发展旅游,使资源最大化利用。”塘约村村主任彭远科说。(实习记者  龙小敏)


责任编辑:胡典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