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安顺】普定县走出的八路军英烈杨经国

2021-09-26 09:59:34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杨经国(1916—1942),字德益,又名杨靖国、杨全、杨耀生,普定县马官镇人,是安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位抗日英雄。

图片

   杨经国烈士

1933年初,杨经国考入省立贵阳高中,结识了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在校同学秦天真和邱照(徐健生),从此萌发了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1934年夏天,杨经国转学到北平,结识了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的贵州同乡傅以平(中共地下党员)和杜良俭,他们向杨经国介绍和提供了《生死场》《八月的乡村》《丰收》《大众哲学》《大众生活》等进步书刊,使他从中受到了革命教育。1935年,杨经国走上北平街头,参加了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

1936年,杨经国参加了在北平石驸马大街师范大学文学院正式举行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大会,成为第一批民先队骨干。由于杨经国表现坚定勇敢,经地下党员黄景山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下旬,组织上通知杨经国到东北军学兵队去学习。为了避免敌人的查究,杨经国就更名为杨耀生参加了学兵队。他和一百多名队员一起,离开北平来到西安,后和王西萍等编在学兵队—连三排力班,任政治副班长,做党的地下工作。

1936年12 月11日,学兵队每人配发100 发子弹,12日拂晓前紧急集合。杨经国所在的一连和四连两百多人在夜幕中布防,面向城内构筑草人掩体,奉“如果看到宪警向我逼近就开枪射击”的命令,严阵以待。不多时,城内传来激烈的枪声,杨经国和学兵队每一个心都提到了嗓子尖上。天亮的时候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蒋介石已被擒,“西安事变”成功。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 年秋,杨经国被上级派到延安抗大学习。在这里,杨经国与贵州地下党送去延安学习的唐范宇同编在抗大五期三大队,杨经国任该队党支部青年委员。

杨经国抗大毕业后,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同志发现杨经国是个人才,将他要回冀中军区,任骑兵二团政治处主任。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晋察冀大“扫荡”的初期,部队处在反“扫荡”的战争环境中,宵行昼宿。1941年春,杨经国带领骑兵团一个排去大城县农村宣传抗日,揭露日本鬼子破坏生产的阴谋。当时,敌特活动猖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群众中去。他常利用集市群众多的机会,登台讲演,鼓励群众抗日,积极搞好春耕生产。

1942年1月,骑兵团奉命袭击敌占区安平县城,毙伤敌30多人,俘伪军30多人,解救出民夫500多人,缴长短枪20多支、电话机5部、军刀10 多把。我部攻入城内后,杨经国就出现在城门处做动员和处理战俘的工作。

1942年5月,敌人开始了“五一”大扫荡。骑兵团在河北省饶阳、武强、安平县一带活动,进行反扫荡,袭击敌人,掩护群众转移,显示了冀中平原骑兵团的声威。因骑兵团目标大,不便隐蔽,曾多次遭到敌机的轰炸,受到不少损失,为了缩小目标,便于隐蔽,伺机打击敌人,团党委决定将正在执行破击深(县)安 (平)路的骑兵团分散活动。杨经国带领四连在深安以西活动,穿插在敌人据点与县城之间袭击敌人。

1942年5月11日夜,各连聚集在武强县沙尘洼村,准备召开干部会,总结和布置反“扫荡”工作。12 日上午9时,武强、饶阳、深县、安平之敌一齐向沙尘洼合围上来。战斗持续到下午1时,情况十分危急,政委带领二连进行阻击,其他各连利用交通沟,分别向西南、西北方向突围。当时除了地面敌人二千多人向我进攻外,还有三架敌机配合对我军进行轰炸扫射。突围部队除马仁兴团长带的一连、特务连、侦察连未受损失外,其他各连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担任阻击的二连损失更为惨重。杨经国和卜参谋长带领四连从武强沙洼突围出去后,转移到肃宁宫厅和高阳大典庄等地活动。

1942年5月下旬,日寇清剿步步紧逼,斗争日益残酷,杨经国和卜参谋长带领的四连在上述地区 多次与敌人遭遇。杨经国跃马持枪,指挥战斗,与敌人拼杀。在一次突围中,敌人在飞机的配合轰炸扫射下,疯狂向我进攻。因敌我力量悬殊,部队伤亡很大。杨经国乘的马被炸死,他不幸中弹,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

杨经国同志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来源: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宋爽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