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宜居乡村在行动】板当镇硐口村:绘就村美民富新图景

2021-11-03 17:12:0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年近8旬的老支书于培毛,每天吃过晚饭,都要牵着老伴陈芳秀的手在村里走路散步,锻炼身体。

硐口村村内人居环境.JPG

硐口村村内人居环境

“现在村里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为多享几年晚福,我更要坚持锻炼身体了。”于培毛笑着告诉记者说,前些年,村里村居环境差,走到哪儿都“脏乱差”,没有走路散步的心情,如今,饭后散步,成为两老每天的必修课。

说起硐口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并不为过。

村内巷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修葺的木质栅栏围成的“小花坛”、“小菜园”,花坛里栽有各种各样的花,菜园子栽种着一垄垄翠绿油亮的白菜、大蒜、小葱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不仅扮靓了乡村之美,更让家家户户展现出勃勃生机。

据村支书吴应超介绍,在几个月前,硐口村的样貌可不是这样的,走进村里,路面污水横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典型的“脏、乱、差”。

硐口村随处可见的文化墙.jpg

硐口村随处可见的文化墙

如今,这里村舍交错有致,村巷干净整洁,屋前屋后,有山有水,有良田,有庭院,全村培育蓝莓产业10000余亩,薏仁米种植1000余亩,食用菌种植110亩,生态鸡养殖大棚10个,红芯红薯种植800亩,年产值达32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乡村“省级示范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治”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

如何通过基层有效治理推动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创建,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群众满意的创新之路?

板当镇硐口村的答案是:通过党建引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宜居乡村创建模式,全力推动宜居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硐口村村内装扮的小花园.JPG

硐口村村内装扮的小花园

在推进宜居乡村创建过程中,硐口村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院坝会、家庭会70余次,入户宣传教育400余人次,广泛运用新媒体、横幅标语、乡村广播、宣传手册等“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宣传,动员1600余人次群众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

“通过多次群众会的宣传与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全村的宜居乡村创建中来。”硐口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印介绍,通过发动群众参与,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内在的动力被充分激发。

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参与村庄事务、实现共建共享,还需要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

硐口村乡村数字管理平台.JPG

硐口村乡村数字管理平台

走进硐口村,挂在村民村居墙壁上鲜艳的锦旗,显得格外显眼,锦旗上写着“宜居乡村创建示范户”。

“我们通过宜居乡村示范户评比常态化,让村民形成互学互比的氛围,以确保创建效果的长效性。”王印说,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硐口村共对160 户“宜居乡村创建示范户”进行挂牌,对5起乱堆乱放、房前屋后脏乱差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对3户在评比活动中整治效果较差的农户进行曝光,红与黑、好与差逐渐成为村民行动的标尺。

在硐口村村委办公大厅,挂在左边墙上的一个大电视显示器引起记者的注意,显示器正展示着各家各户门前的卫生情况。

“这个是我们的‘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在手机APP上可实时查看垃圾处理情况,手指轻轻一点,还可以随时对‘脏乱差’现象拍照,发布到数字平台进行曝光,达到监督治理的作用。”王印介绍,“数字乡村”平台给宜居乡村创建与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硐口村蓝莓产业种植基地.JPG

硐口村蓝莓产业种植基地

创建宜居乡村,村民的自我监督也发挥了不小作用。“硐口村充分发挥‘十连户长’和村民组长监管作用,积极推动本区域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定期有人监督检查,形成相互监督的长效机制。”吴应超介绍说。

“我们将持续挖掘蓝莓产业文化、红色文化、布依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讲好‘蓝莓传说’‘硐口商贾’‘薏仁米集散地’等一批村庄故事,通过文化熏陶营造长效创建的浓厚氛围。”王印表示,下一步,硐口村将以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紧扣宜居乡村创建各项任务,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和乡风文明“持久战”,让群众在创建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实惠。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