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已至,随着气温下降,在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搬迁群众外出活动也日渐减少。尽管气氛冷清了些,可小区里依然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气息。
景宁小区
2018年,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共计1150户4928名搬迁户聚集于此,他们舍弃了原来在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共同迎接新的生活,适应新的身份。
因此,只有“快稳定快融入,有收入能增收”,才能让他们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所以这几年来,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景宁小区最重要的后续扶持工作。
11月3日,记者走进景宁小区,来到小区群众身边,了解他们最近的就业情况。
制作木娃
“好得很!现在是‘楼上住房子,楼下赚票子’嘞。”在一间扶贫车间内,搬迁户潘应美一边制作着手里的“木娃”,一边笑呵呵地和记者交流起来。
“我到车间工作三年了,按计件发放工资,每个月都能挣到2000多元,虽然在这里上班没有外出务工挣得多,但是离家近,方便、灵活。”潘应美说,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在车间就近就业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潘应美所在的这个车间,位于镇宁“银城趣事”民族文化产业街区,而这个街区,就在景宁小区内,而且还是小区搬迁群众们的“就业致富一条街”。
站在街上,一眼望去,大大小小数十家民族服饰、手工艺商铺正火热运营,而楼上则就是一间间景宁小区群众的住房。
制作木娃
白天,远远地就能听到扶贫车间里传来工人们的欢声笑语。车间里,妇女们五指翻飞、梭织飞旋,熟练地给一个个木娃娃穿戴上不同民族的头饰和服饰,又纺织出一块块民族风浓郁的布料衣装,再经过细节加工后,这些商品将销往全国各地。
和潘应美一样,这里的居民,都是从良田、六马、募役等各个乡镇搬来的居民。对他们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就业困难,害怕无法融入城里的生活。
如今,在景宁小区的努力下,通过周边企业进社区招工和社区工作人员主动“送岗上门”、参加完技能培训合格上岗、到楼下的扶贫车间务工增收等方式,现如今,景宁小区居民们在就业上得到了大力的扶持。
民族纺织
“‘银城趣事’这边,共引进企业开办扶贫车间23个,解决了大量搬迁群众尤其是留守在家的妇女们的就业问题,保障居民持续稳定增收。”景宁小区社区干部黎小兵告诉记者,目前,社区搬迁群众中,劳动力为2397人,为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小区还积极对接了相邻的产业园区,努力帮助搬迁群众找到稳定可持续的工作。
景宁小区的发展,也映射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年以来,我市全市上下把推进“四新”“四化”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将“四化”作为主抓手,全力实现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四新”主目标,景宁小区的变化,从某些程度上反映着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
民族纺织
因此,为了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景宁小区将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服务体系结合,想方设法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文明水平,倡导文明生活习惯,针对部分刚搬来安置点的搬迁群众不会使用现代化家具、家电等情况,社区组织社工上门讲解家里水、电器、网络等使用方式方法,通过广播、政务网、微信和广告标语等多种方式宣传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同时为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建设了追梦书屋、民族文化舞台、健身器材等,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的城镇化生活环境。
回望当年,再看此时的景宁小区,步道、花园、广场干净清爽,居民家里也打扫得整整洁洁。通过这几年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居民们从当初来时不会用水、不会用电、不会用马桶、爱乱扔垃圾,变成现在能与大家和谐共处、爱护邻里环境。
街头
“景宁小区的居民们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一步步适应了新的生活与身份,为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了积极作用,‘银城趣事’产业街的兴旺,也为城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黎小兵说,以后,还会进一步招商引资,紧盯市场需求,把这条银城趣事民族文化街区打造成一条民族文化旅游街,让更多小区搬迁群众到这里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致富”。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 实习记者 王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