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掩隐在青山绿水间,古意浓浓的亭台点缀其中,石磙、石磨等农用工具组成的墙面自成一景……阳春三月,走进安顺市的乡村田间,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美丽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3月23日,全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现场观摩及推进会召开。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平坝区天龙镇合旺村和乐平镇大屯村、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牛蹄组、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和穿洞街道靛山村6个全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深入了解我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情况、背后的建设理念、经验做法。
乡村治理出实招 绘就乡村振兴新底色
春日的合旺村,绿草茵茵,沿着干净宽阔的道路往前走,用农用工具、石磨装饰的屋墙、庭院、菜园、围墙等小景观在合旺村连点成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田园美景。不远处,便是村里的休闲娱乐广场,造型古朴的亭台掩映在美丽的乡村风景中,村民们正在广场上休憩。在合旺村,随处可见村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的微花园、微景观、特色文化墙。
特色田园乡村建什么、怎么建?合旺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了镇村组三级联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村民理事小组, 发挥村规民约和理事小组作用,实现干群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治理格局。通过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美化工程,充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协调社会资本,发挥田园特色扮靓乡村。
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合旺村还与联通公司合作搭建“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实现村内工作“云宣传”,在公共区域安装“小天网”,用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治理,开启现代化乡村治理新局面。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亦是群智群力的成果。靛山村在“兵支书”褚代洋的带领下,将全村退役军人、党员、乡贤重新组成战斗班组,组建志愿服务队,参与各项村级发展,为靛山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同时在基层治理中运用线上+线下的方式,线上借助数字平台定期发布农业资讯、惠农政策、公开党务村务,让全村群众通过手机监督村务、预约办事、发表意见;线下成立村民议事会,共商、共议、共管村级重大事项,逐步引导村民形成“有事大家议、好坏大家判、遇事大家干”的良好氛围。
“观摩的几个乡村各有各的亮点与特色。总结起来,乡村振兴要出成效,一是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共同发力。二是一村一策,重点突出,由点带面,让外面来的人记得住,本地的人能发声。最关键的还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动群众,治理有效,乡村振兴不仅仅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事情,更是当地老百姓的事情。”西秀区旧州镇党委书记李佩昆表示,将把这些村寨如何发动群众、突出乡村特色等好的经验带回,因地制宜指导旧州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文化引领有方向 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走进平坝区乐平镇大屯村,古朴的院墙、庭院,彰显出大屯村独特的乡村美学文化。观摩团一行刚下车,就听到篮球馆里传来一阵阵喝彩声,在村子的另一头,传统的屯堡地戏唱词在村庄飘荡,古老与现代在大屯村这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村落融合。池塘边,农户们戴着斗笠在田间忙碌,稻香田野,古巷悠悠,乡愁浓郁,一幅宜农宜居的梦幻田园乡村画卷在眼前展开。
大屯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大屯村围绕“文旅大屯、活力田园”主题,按照支部统领、乡贤助力、村社搭台、股权联心、合作众惠的大屯模式,从组织、人才、工作机制、产业四个方面发力,在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大力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大生态治理,将田园文化融入村庄建设中,因地制宜打造乡村舞台、乡村篮球等,让乡村真正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文化载体。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牛蹄组是典型的布依族村寨。牛蹄村借鉴阿歪寨“共同缔造”经验,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原牛蹄小学的旧址基础上打造以“山骨”为主题的“贵州文献博物馆”。因地制宜优化改造,通过挖掘老物件价值,保留传统布依族特色,变废为宝,让一路一步皆成景,还原浓浓的乡村味道和民族特色,并建设牛蹄关文化养生项目,结合连片“十里荷廊”千亩玫瑰花种植,打造鲜花饼生产车间和集艺术作品展览区、体验区、制作间的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园,抓实产业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观摩的这几个村庄都是围绕各自特色的产业、特色文化打造乡村风貌,让我们深受启发,田园乡村示范点的打造要因地制宜、修旧如旧,提倡废物变宝。”普定县政协副主席、化处镇党委书记罗小东表示,下一步将在保留当地传统特色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加强乡村治理,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让乡土文化嵌入乡村环境打造,让乡村真正成为“留得住乡愁记忆”的地方。
一村一阵地,一村一风景。将乡村文化、传统民俗融入村庄建设中,既扮靓了乡村,又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注入活力。
产业支撑有实效 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种满了各种蔬菜、绿植、蓝莓幼苗的田园与屋舍和谐交错,蓝莓外形的太阳能路灯,蓝莓盆景,吸引了观摩人员的注意,对这里的村民来说,蓝莓是他们的致富产业。硐口村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丰富,全村种植蓝莓10000 余亩,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片种植蓝莓过万亩的村,优越的条件为田园乡村示范试点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以来,紫云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统筹各类资源,累计安排各类资金 2574 万元进一步用活文化资源、激活旅游资源、盘活闲置低效项目,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区建设。硐口村以秉承打造“中国蓝莓第一村、碳中和先行示范村”两张名片为载体,以推动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三生协同”发展为重点,围绕蓝莓产业做活文章,聚焦“蓝莓+”发展模式,打造蓝莓产业发展、观光采摘、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主要形式的“中国蓝莓第一村”。同时发展家庭农场生态鸡养殖,按照“村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助农增收,实现农旅结合有产业、宜居乡村有生态、特色田园有文化、美丽乡村有颜值。
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结合当地实际,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理念贯穿始终,从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提升村寨群众素质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了村庄整治有序、道路干净通达、户户美丽宜居。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成以韭黄、茶叶为主的产业基地,其中,韭黄种植3500亩,茶叶种植2000亩,有效带动全村217户864人实现脱贫增收,辐射带动就业3万余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0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路。
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则将产业振兴的新图景立足于茶叶中,白茶产业已成为靛山村的主导产业,现已引进4家茶企种植白茶3000 余亩,建设茶叶加工生产线1条,2021年共计生产白茶 6 吨,产值达 700余万元。同时,大力发展韭黄种植和肉兔养殖。靛山坝区种植韭黄 500 亩,年产韭黄约 1000 吨,产值约 840 万元。引进锦康兔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肉免养殖,目前建有养兔场一座,种兔存栏规模约13000 只,年出栏商品兔约 85万只,年产值约 2200 万元。在美丽宜居村庄中打造出一片产业盛景。
“此次观摩的各个村从乡村治理、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紫云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俞伟表示,接下来将充分借鉴各观摩点的优势和好的经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做到农业增收增产、农村宜居宜游、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打造示范点,全面带动紫云县乡村振兴。
从早到晚,观摩团们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评,一路议。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浓郁的田园风情,舒适的乡村生活,如画卷般呈现在观摩团成员眼前。一个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描绘出一幅幅现代农村的怡人画卷。(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郭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