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好时节,春耕春种忙不迭。连日来,关岭自治县普利乡的马马崖村抢抓农时,垦地拢土,种药种姜,随处都是趁春农忙的好景象。
在该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数十名农户加紧整地,为下个月种植天门冬做好准备。田坎上,关岭顺森州种植养殖厂的负责人刘廷彦正在向该乡副乡长周鹏介绍着产业发展的规划。
“今年全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我们普利乡计划发展374.5亩中药材,其中的200亩天门冬就在马马崖村,根据目前的进度,5月份之前就能全部种植完毕。”周鹏告诉记者,在产业发展之初,县里就派遣了相关专业人员对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做了详细调研,确定马马崖村适合发展中药材天门冬。
据了解,普利乡采取与种植企业、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合作的方式发展中药材产业,由当地政府提供药苗和肥料,合作方负责种植和管护。并且依托贵州黔药源中草药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后期收购,确保药材种得出,产品卖得好,群众有收入。
关岭顺森州种植养殖厂正是普利乡引进合作发展中药材的企业。
“我们制定了最低产量要求,扣除相关成本后,盈利部分是则是厂里的收益。同时,还签订了保溢价收购协议,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最低保护价回收,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回收。”刘廷彦说,种植天门冬需要三年的成长期,药材成熟后亩产能够达到一万斤以上,有了保溢价收购协议,发展产业有底气,也有信心。
在该村的另一侧,姜农梁勇正操作着开沟机起垄开沟,其他农户则把姜种摆入沟中,施肥盖土,井然有序。
梁勇说:“今年是我种姜的第五年,这次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二黄姜。马马崖村的土质好,适合种姜,只要后期精心管护,亩产量随随便便能达到6000斤以上.”
村里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无论是种植天门冬还是二黄姜,每天都需要数十名群众到地里参与务工,每人每天能够增收80元。
马马崖村村支书卢长勇说:“村里青壮年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在家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引进企业和大户到村发展产业,从整地种植到后期的管护采收,都能够为这一部分群众创造较为稳定的务工条件,实现稳步增收。”(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