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后,记者来到镇宁自治县江龙镇茅草村。作为镇宁有名的茶业基地,这里有着大片大片的翠绿茶山。
随着气温回升,茶叶迎来丰产。刚忙完明前茶的采摘,农户们又再次忙碌起来。走在茶山步道上,遇到的大多是村里的妇女和老人,她们背着刚摘的茶青,一路笑面盈盈。
茅草村茶山
“不要以为我们手脚笨,一天摘五六斤不得问题!”茶山路边,茅草村村民吴兴艳当着记者揭开了自己的茶篓,嫩嫩的茶青装得满满当当,她告诉记者,靠这些,她一天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
像吴兴艳这样的例子在茅草村有很多,但除了参与务工外,村民们实际更多是向当地的加工厂售卖自己的茶青。多年来,由于温暖湿润、水热同季等气候特点,茅草村有着长期的茶叶种植历史。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树,产量或多或少。
村民采摘茶青
午休时间,在村合作社所成立的瀑峰老树茶厂里,就能看到一条排得长长的队伍,这些都是当地的村民,此时正将自家的茶青拿到这里售卖。
“我家的茶青一直都是拿到咱们村的茶厂来卖,这段时间是收35块钱一斤,一年多多少少是几千块钱的收入嘛。”茅草村村民陈华珍说,这几年来,村民们种茶的收益很是不错,一些规模大,管护得好的,一年挣一两万块钱都不是问题。
正如陈华珍所说,茶产业的发展带领着茅草村的村民们增收致富,俨然是大家心中的“黄金产业”。然而多年前,在茅草村还是一个贫困村的时候,茶叶种植反而成了制约村民们发展的枷锁,是村两委一步步带领村民奋力发展,才有今天的局面。
村民采摘茶青
“以前的时候,许多人家就因为茶叶种植,牺牲了很多外出打工的时间,结果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茶青只卖到几块钱一斤,还不到5块钱,你说这咋办,咋会不穷。”茅草村村支书杨树森告诉记者,当时主要是缺乏引领、没有品牌、不成规模,在龙头企业以及深加工链条的缺失下,市场混乱,茶青廉价。
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茅草村村两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将情况反映到镇里,想尽办法引进了两家茶企。随后,以杨树森为牵头,又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以“瀑峰老树茶”为品牌,依托村里的古茶树,建立了茅草村“瀑峰老树茶”茶叶加工厂,共同促进当地茶产业资源整合,向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茅草村“瀑峰老树茶”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制作茶叶
与此同时,在村两委的号召下,村民们也纷纷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加强管护。
工人们在制作茶叶
如今,老树茶厂依旧运转火热,每年能加工4000多斤茶青,其产品以独特的香味和口感,备受消费者喜爱。全村至少一半的村民都把茶青卖到这里,根据品质不同,最高能卖到六七十元一斤,寻常也有三四十元一斤,勤劳的村民们早就靠着卖茶青鼓起了荷包。
工人们在制作茶叶
“咱们从以前几块钱一斤卖茶青,到现在几十一斤,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们厂里每年这两个月,还要花钱请七八个人来帮忙务工,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都是当地的村民。”杨树森说,这几年来,茅草村党支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鼓励和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茶产业,管护好老茶树,做好深加工。周边群众通过卖茶青和务工的方式,户年均增收能达到2000至11000元,茶产业的发展,正带领着茅草村的村民们走向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的崭新明天。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张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