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关岭黄牛,经过精细化加工后,销往各地,并走出贵州。在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关岭自治县有限责任公司的精心运营之下,关岭牛都会实现“身价倍增”,并逐步在市场上树立了品牌,获得了认可,赢得了口碑。
“关岭牛品质好,好在繁殖率高、屠宰率高、出肉比例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正是这‘五高一低’的特质,让关岭牛极具市场竞争力。” 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关岭自治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茂特表示,作为关岭自治县“一县一业”的拳头产品,关岭牛在乡村振兴新阶段依然能够持续释放发展潜力,仍然是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不二之选。
据悉,该公司去年营业性收入达1.8亿元,向农户和合作社收购牛695头,收购牧草12047.26吨,通过合作养牛、收购成牛和牧草的方式,带动中小企业22个,使其创收8140万元;带动合作社7个,实现增收860万元;带动农户养殖和就业61人,人均增收6.89万元。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我们把产业发展和联农带农有效结合起来,打造饲养育肥牛和能繁母牛的示范养殖点各2个,供当地村社一体合作社和广大养殖户前来参观学习,并且在养殖要领上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同时,进一步加大与新铺镇、花江镇等县内养殖大镇的深度合作,只要按照公司标准进行饲养,公司均负责收购。”罗茂特如是说。
作为全省首批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性企业,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迈好关岭牛产业发展的“牛步子”?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关岭自治县有限责任公司在管理、推广和规划上持续做足“牛文章”。
该公司将持续优化提升“源头”管理水平作为前端管理的“重头戏”,在养殖场管理制度、生产技术和养殖要求上下足硬功夫,实现“一场一方案”,做到“一牛一档案”。同时,对各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推进监控设备检查维修及宽带接入,加快养殖数字化进程,不断追求繁育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着重往产业化、规范化、体系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在关岭牛品牌的建设及推广上,该公司陆续与喜滋味(上海)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尚华等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活牛与牛肉产品交易合作,将产品推入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门店,并组建自己的市场营销团队,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开发“头部”电商平台销售、网络直播带货、微商城等多项线上销售渠道。
在该公司加工厂内,每天都有数十头肉牛进厂。在这条国际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线上,仅需15分钟就能完成肢体分解,随后工人们各司其职对肉牛进行精细化分割,将其分割为“牛柳、眼肉、里脊、坐墩、元宝肉、雪花肉”等数十个不同产品,切实让关岭牛卖出了高价钱。
今年,该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下了外购能繁母牛5000头,出栏育肥牛5000头,屠宰肉牛5000头的“3个5000”目标。同时,还将着力盘活30家100头以上规模的村级养殖场,带动50个村级合作社发展养牛产业,带动15000户农户稳步增收。
“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我们关岭牛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会议精神则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锚定了未来目标,鼓舞了奋进士气。”提及今年国务院出台的新国发2号文件和刚结束不久的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罗茂特胸怀热情,充满干劲。他表示,关岭自治县有限责任公司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高质量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畜牧业,全力以赴推动“黔货出山”,在三产融合上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关岭牛产业“接二连三”。在一产饲养环节做好示范带动作用,让广大老百姓参与到关岭牛产业的种养殖过程中来,切切实实做到让利于农,助农增收。公司则把发展重心放在二三产上,通过精细化屠宰加工和深加工来不断提高关岭牛的附加值,同时以关岭牛荣膺第106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为契机,加大关岭牛品牌的推广力度,全力推动关岭牛品牌效应,计划在两到三年内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开设50家关岭牛品牌的生鲜直营店和特色粉面馆,让全国消费者都能品尝到“一生鲜草,一碗好肉”的地道关岭牛肉。(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