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盘江沿畔谷深岸陡,山势纵横,延绵若涛;一湾江水如天青玉带,盘绕蜿蜒,滔滔不绝。山间偶有劲风掠过,惊起皇竹千重浪,露出丛中朵颐的黄牛,憨态可掬,膘肥体壮。
盛夏,迎着艳阳入新铺。望云眺山,观水赏绿,看产业,睹发展,变化之大,令人感叹。
近年来,新铺镇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议事小组”机制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并以“石漠化治理+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谋篇布局,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双丰收的绿色发展之路。
回首往日之新铺,石山嶙峋、荒草凄凄、产业凋零;
再看今朝之新铺,草茂牛壮、果丰椒香、幸福满山。
创机制,以“议事小组”推进群众自治
卧龙村是新铺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子,拥有19个自然寨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达812户3622人。长期以来,环境脏乱差成为该村的顽瘴痼疾。去年9月底,在全市创建宜居乡村综合考核中评分靠后,被挂了“黄牌”。
新铺镇党委政府
为了打开僵局,解开难题。新铺镇党委政府形成“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干、群众管”的共识,明白只有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容村貌才能真正发生变化。
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群众自治为核心,由村委做好监督指导工作,把治理单元再细化,小组成员群众选,规章制度群众定,村子发展群众议,大事小事群众干……在卧龙村村委,“议事小组”新机制让村干部们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组里面养猪的人家多,整个寨子粪水横流,现在镇里给大伙买来了排污管,我们要自己动手,把这个老问题彻底解决掉。”在该村和尚井组,“议事小组”小组长周信华在群众会上把小组商议的情况告知村民,获得了大家的支持。
正在修建的机耕道以及已经建成的道路
挖管槽,铺管道,补路面,“议事小组”带头,全组群众齐上阵,1300多米的排污管在短短数天内安装完毕,长期困扰和尚井组的排污问题迎刃而解。
如今的和尚井组一改昔日陋颜,道路干净,院坝整洁,家禽家畜定点喂养,公共区域划出停车位,原先的垃圾堆和杂物地变成了微花园、微菜园,当地群众也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一个个“议事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卧龙村重获新生,一改颓势。不仅顺利摘掉了“黄牌”,还获得了“全县十佳宜居乡村”的殊荣。
乡风正,民风淳。新铺镇每一个“议事小组”的组长和组员以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联户长居多,无报酬、甘奉献、民望高,在他们的引导下,村、组逐步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
新铺镇党委书记张向华说:“‘议事小组’工作机制是一次接地气、聚人气的民主实践,他们是政策的宣传员,是矛盾的调解员,是信息的收集员,也是网格的管理员。新铺镇将完善好‘议事小组’机制,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实现全镇全覆盖,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乡里乡亲更加和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拓产业,养牛种草实现治石致富
“烧一山、种一坡,收一箩、煮一锅,养一家、穷一窝。”在新铺镇,乡民们的一句顺口溜就能把原来从石缝中讨生活的苦日子道个明白。
作为关岭全县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铺镇多石山,土瘠薄,多年前石漠化程度高达47%,恶劣的自然条件长期制约着镇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在制约中谋出路,在石山里拓产业?新铺镇以“牛”做主导,以“草”来治石。在脱贫攻坚时期紧紧抓住“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机遇,利用辖区大面积的石山荒坡大量种植皇竹草,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时,还能为关岭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优质的饲草。
关岭新铺镇万亩饲草基地 邱高顺摄
“新铺全年无霜,皇竹草能四季生长,这是县里其他乡镇没有的优势,也是我镇实施生态产业化的契机。全县17万余头‘关岭牛’的养殖规模,冬季饲草缺口大,我们在皇竹草生长旺季进行青贮,寒冷枯水季节,仅向全县提供青贮饲料,就将是个不小的产业。”张向华说道。
把关岭牛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新铺镇不断在饲养模式上下苦功夫,从最初的村级合作社集中饲养,到“四统三分六个有利”的关岭牛养殖小区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新阶段的“分类饲养、分带轮牧”,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在实践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的产业“结晶”。
在皇竹草中吃食的牛
“我们向山要地,开山造地,在恶劣的石山荒山上做好土地利用这篇文章,积极思考和探索最适合全镇发展的关岭牛养殖模式,最终总结出‘分类饲养、分带轮牧’的全新模式。”张向华告诉记者,以养殖小区、致富带头人为引领,将育肥牛圈养,能繁母牛和牛犊放养。同时,建设自然生态围栏,把草山划分区域轮番放牧,让‘牛腿子’代替‘车轮子’,既能增强能繁母牛的产犊率,降低了难产率,还能够极大降低人工成本,有效防止山火。
建设60公里自然生态围栏
今年,新铺镇利用关岭牛养殖生态轮牧综合项目的300万元,建设了60公里自然生态围栏,扩种2000亩皇竹草,搭建6000个平方米的钢架牛棚,让新模式在新阶段擦出产业振兴的新火花。
如今,新铺镇成为全县关岭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乡镇之一,关岭牛存栏量实现1.3万头,牧草从零起步发展至5.5万亩,成为了全县规模最大的饲草粮仓。除此之外,还因地制宜种植花椒1.6万亩、蜂糖李1.6万亩,石漠化程度骤降至10%以下,更多的老百姓通过种草养牛、发展精品水果实现治石又致富、生态经济双丰收的产业目标。
夯基础,路网建设打通发展“脉络”
昔日深山沟壑,今日道路通达。
作为全县最为边远的乡镇之一,地形复杂,山路崎岖的新铺镇始终把路网建设作为打通全镇发展“脉络”的重要抓手,不仅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还基本实现产业机耕道全覆盖,让老百姓上山下地都能走上水泥路。
新铺镇在大山中建设的机耕道
据了解,该镇从脱贫攻坚时期至今共投资了2100余万元修建了通村、通组路达65公里,串户路6万余米,实施庭院硬化面积8万余平方米,彻底实现了村村组组通公路;此外,还投入1000余万元为辖区各村修建390公里的产业机耕道。
新铺镇蜂糖李种植基地
“昨天有水果商直接开车到我家门口收购了800斤蜂糖李,一早上就挣了上万元。”在新铺镇海百合村,村民母纯洪种植的50亩蜂糖李迎来了丰收季,一颗颗饱满圆润、口感脆甜的李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垂涎欲滴。
“原来村里只有毛路,晴天灰,雨天泥,出趟远门都不容易,更别说有机耕道来帮助发展产业。现在道路建到家门口,机耕道修到产业边,我发展蜂糖李有赚头。去年,我刚买了辆小轿车,客户电话订购蜂糖李,只要路程不远,我都会送货上门。”提及近年来路网建设为家乡发展带来的巨变,质朴的母纯洪面庞上堆满了笑容。他说,路通产业兴,村子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新铺镇养殖场农户正在饲养关岭牛
修好一条路,带动一方富。如今的新铺镇,道路建设到牛场,肉牛销售不发愁;道路建设到山顶,草料运输更方便;道路建设到林间,李子直接背进家。随着网路建设越发完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主动投身到产业发展中去,以路为基,谋产兴业。
张向华说:“我镇将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跟市委‘1558’发展思路,结合全镇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综合治理、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上精准发力,再下苦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郭修 高智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