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一场波澜壮阔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在安顺打响。
易地扶贫搬迁,是“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和标志性工程,扑下身子抓落实,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西秀区彩虹社区
“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计18811户82103名群众享受搬迁政策,搬离“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乡僻壤,住进沿路的城镇、园区成为“新市民”,其中17646户7641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搬迁安置实现整体脱贫,在小康路上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2019年以来,安顺市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础上接续奋战,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加快建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大力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搬迁群众“快融入”,实现“安居”“安心”,让几代山里人“搬”出了幸福新生活。
精准搬迁 让群众搬出穷山沟
精准再精准,确保不落一人。
2016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出台了《关于精准实施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等关键性问题,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系统、全面规范,建立了市里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体系。
普定县玉秀社区
随后,全市紧盯居住深山区、生活条件差、就业无技能、增收无门路、就地脱贫难的贫困人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应搬尽搬”为原则,做到有进有出、对象精准。
交通要便捷,购物要便利,就医、就学要有保障,就业增收要有门路……合理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点是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基础,也是确保搬迁安置和后续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按照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特点,我市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模式和安置区域,坚持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迁,重点围绕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物流商贸集聚地选址建设搬迁安置房,千方百计让山里群众进城住上好房子,享受较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配套设施。
“十三五”期间,全市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243套安置住房按时、保质、保量建成,让17646户7641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了安全住房。
为让搬迁群众稳定入住,安顺市大力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截至去年底,完成全市安置住房不动产证颁证18811户20061套,让搬迁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曾经,他们居住在穷山沟,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贫困落后。如今他们住进城镇、园区等地的安置小区新家,成了“新市民”。
完善公共服务 助“新市民”“快融入”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8.2万名搬迁群众安定生活提供了坚强保障,促进了“新市民”安居“快融入”。
关岭自治县同康社区
完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在安置区内新(改)建幼儿园12所、小学16所、初中8所,满足全市搬迁群众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18643人就学需求。全市安置区新(改)建社区卫生院或服务中心(卫生室)60个,确保了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满足了搬迁群众就医需要。
完善提升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全市各安置点均实现水、电、路三通,天然气、4G网络、天网工程全覆盖,同步规划建设“五中心”、文化广场、图书室、警务室、金融网点、公共汽车站、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提升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全市84个安置点配套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77个,平价购物中心53个,养老服务中心77个,儿童服务中心7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7个,文体活动中心77个,红白喜事场所50个。
关岭自治县安馨社区
强化搬迁群众权益保障。目前,全市搬迁群众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18643人全部入学,无辍学情况。同时,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享受户籍迁移政策80580人(已办理户籍迁移70791人,已办理市民证9789人),户籍迁移实现应迁尽迁;已享受农村低保1402人、城市低保16836人,实现应兜尽兜;已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77871人,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63人;已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4626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611人,实现应保尽保。
“培训+就业”服务 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十四五”以来,安顺市持续加强为搬迁群众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建立起搬迁劳动力跟踪台账,对搬迁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不断实现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全覆盖,促进了搬迁群众充分就业。
紫云自治县城东社区
推广以工代赈带动就业。去年,全市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以工代赈项目12个,涉及全市8个县(区),其中67%的项目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安顺通过以工代赈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结合,扩大就业容量,让搬迁劳动力有了稳定岗位,能稳定增收。
增建帮扶车间扩大就业。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就业扶贫车间38个,帮扶基地9个,共吸纳3655人就业,其中搬迁劳动力就业497人。同时,整合东西部对口帮扶等资金,全市在18个安置规模800人以上的安置点建成就业帮扶车间达25个,有效解决了搬迁劳动力的就近就地就业问题。
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全市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8个县(区)实施项目48个,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11个、扶贫车间及厂房类项目11个、产业项目26个,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635人,利益联结覆盖搬迁群众75184人,有力促进了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西秀区彩虹社区一角
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截至去年底,针对有就业意愿而又无法通过市场解决就业的轻病轻残和60岁以上半(弱)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全市统筹开发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管理维护、保洁护绿、治安协管、交通劝导、护河护路、生态护林等各类公益岗位3020个,帮助困难群众安置就业3020人。
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全市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特殊人群实施动态监测管理。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纳入监测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313户,已消除风险251户,人均年收入均达到6700元以上,未消除风险62户,均有效落实帮扶负责人和相应帮扶措施。
目前,全市搬迁劳动力共17882户42306人,实现就业17882户39220人,户均就业2.19人,高质量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
强党建扬文化抓治理 建宜居家园
为确保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安顺市还不断强化基层党建、推进文化服务、抓实社区治理,使84个安置点逐步形成了干群关系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的良好局面成为一个个文明宜居的美丽家园。
镇宁景宁小区
基层党建体系全面覆盖,推动安置点后续发展“有引领”。
目前,全市安置点新成立党工委5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35个(另依托原有党支部管理49个),安置区党建体系不断健全。去年,西秀区彩虹社区党支部、镇宁自治县谐美社区党总支,被评为“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全市安置点共批复设立街道办事处5个(正科级行政单位),核定编制369人,社区办事服务机构10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共核定编制432名,去年底,已正式调动或任命人员419人,人员到位率96.99%。
全市安置点成立工会组织54个,建立团支部84个,建立基层妇联组织68个,妇女之家65个,新建或迁入社会组织109个1088人。
安顺市还持续强化安置社区工作力量,向48个安置社区选派第一书记48名,驻村干部107名。并选优配强安置社区两委班子,目前,新选举产生的安置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比100%,大专以上学历、35岁及以下占比55.6%,平均年龄35.4岁,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搬迁群众稳定融入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文化服务体系更加深入,促进搬迁群众精神文明“大提升”,也为搬迁群众稳定融入创造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家园。
目前,全市建成安置点图书室77个,文体活动中心68个,“乡愁馆”19个,且依托这些服务载体,开展感恩教育、普法教育和文体活动,既把党的政策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还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搬迁群众互动交流情感认同,增强了搬迁群众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加强文明创建,通过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市级“十佳文明安置点”创建评选、最美家庭评比活动等,引导搬迁户破除陈规陋习,改善了安置点人居环境,提升了搬迁群众精神风貌和安全感、满意度。
社区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确保搬迁群众宜居“有保障”。
安顺市在各安置区全面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选用热心公益、群众基础好的人员担任联户长,组织联户群众联防联治、抱团发展。在安置点实行“村委会—网格—楼栋长”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搭建起服务中心与搬迁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目前,全市安置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十联户”单元实现全覆盖,为搬迁群众稳定融入创造了平安和谐的良好环境。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