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间,却是珍贵无比的战略机遇。
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发2号文件,引领贵州发展“黄金十年”。安顺乘势而上,各项工作向此聚焦。
“成绩单”亮眼: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52.6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78.91亿元,谱写了发展的精彩篇章。
鸟瞰安顺 张韬摄
数“说”跨越——从百亿级到千亿级,是300万安顺人民的齐心协力、奋力奔走的努力。
“一把手”紧抓“一揽子”,突破空间限制。如今,38家500强企业落户安顺,一体匹配新的技术构成、新的融资渠道、新的运营模式。这些年全市党员干部、各族人民群众看待许多生产要素,从新奇新鲜到视若寻常,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涵养了定力,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格局。
百灵集团生产车间
“一条线”串联“一大片”。依靠改革开放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多项国家试点示范在安顺落地。安顺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列入全省“1+8”开放创新平台,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过去,安顺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经过十年跨越,2021年,安顺的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辣椒生产加工中
数“看”成长——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品质逐年提升,名头渐渐响亮,有各行各业瀑乡奋斗者的辛勤劳作。
简化的过程,也是“松绑”的过程。安顺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释放加快发展的创新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天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减至46项。
无人机在茶园作业
深化的过程,正是壮大的过程。补全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以航空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迅速壮大。以医药、食品、茶叶等为重点方向,推进特色轻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近年来,安顺九大重点工业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南山婆、“三碗粉”等声名远播;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康养福地·瀑乡安顺”城市品牌逐渐唱响。
G60与安紫高速公路互通
联动发展,与空间衔接同步。平坝、普定、镇宁与主城区同城化步伐加快,关岭、紫云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涌现出旧州、黄果树等全国特色小镇,形成“一分三向”模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小城镇承载力明显提升,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接轨时代,与点位直达同步。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公路,为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道路交通保障;沪昆高铁建成通车,步入“高铁时代”,融入全国7小时经济圈;开通飞抵全国重点城市的航线,构建内联外通大格局。
数“问”幸福——数字里的温暖,刻画丰衣足食的幸福场景。高质量衔接高品质,需要幸福满满的画面感。安顺把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各项事业发展衔接挂钩,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每年,安顺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每件民生实事,都与全体安顺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虹湖公园夜景 张韬摄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免除后顾之忧;“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公平;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黔中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聚力润心;平安安顺、法治安顺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脱贫攻坚期间,各类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在安顺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利益联结越发紧密。
有“温度”的各项事业,让幸福的样子得以精细刻画!
普定县易地扶贫搬迁点玉秀社区
回看这十年,安顺最大的成就,是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期间,全市8.21万人搬出大山、54.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这份荣光永载安顺发展史册。
回看,为记录荣光,为汲取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接续十年辉煌,安顺开启又一轮奋进跨越!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段斌 王元兴 陈应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