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新时代的关岭,奏响了继续奋进的冲锋号。关岭自治县以产为基,在关山秀岭上开创发展新局;以人为本,在民生福祉中绘就温情底色;以山为笔,在群峰万壑间书写生态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岭自治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大踏步迈进。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突破“百亿大关”,2021年实现117亿元。
关岭县城全景
以“三县一中心”建设目标奋力开创新局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关岭的产业发展之路从无到有,由有创优,是关岭儿女种下了朵朵产业发展的“奇迹之花”。
关岭牛养殖场
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步迈进,关岭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2+N”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关岭牛产业成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存栏达15.2万头,“种养加销”综合产值28亿元。
新阶段,新发展,新目标。关岭将打造“生态畜牧业强县”作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推进关岭牛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加快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将关岭打造成辐射北盘江沿线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肉牛屠宰和牛肉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使关岭本土黄牛成为全国高端牛肉品牌,使关岭牛产业成为百亿级标杆产业。
岗乌镇光伏产业
立足自身实际,确定发展思路。关岭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聚焦新能源、聚集新业态的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康庄大道,先后在永宁、岗乌、普利、沙营等乡镇建成投产了光伏电站13座、风力发电站2座,总装机规模193万千瓦,总投资93.7亿元,排全省前列,居全市之首。
清洁能源的异军突起激活了工业发展的“细胞”。关岭将把打造“清洁能源大县”作为新阶段工业发展的新目标,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纵深推进产业大招商,大力引进优强企业,加快实施风电、光伏等发电项目,做好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抽水蓄能文章,力争到2025年建成光伏风电项目总装机573万千瓦,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花江大峡谷
雄伟壮美的坝陵河大桥,神奇秀险的花江大峡谷,不朽不败的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清丽悠然的木城丽水……在关岭的山水之间,从不乏风光秀丽的诗画美景和独具魅力的人文色彩。
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黄果树南大门开通为契机,关岭制定出了“一体两翼三引擎”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构建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服务大提质,加快推进“旅游+”“+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规范旅游运营管理,力争到2025年创建2个国家4A级景区、提质改造9个3A级景区。
关岭大健康民族食药产业园
全力打造民族道地药材集散中心是关岭在新时期立足自身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打出的产业发展“新攻势”。依托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中药材专委会的优强资源,以贵州黔药源中药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力争到2025年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万亩以上,建立“中药种植+交易+加工+医养”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实现“万户药农、千家药商、百家药企、百亿产值、十亿税收”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新阶段,关岭将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1558”发展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符合自身特色的“三县一中心”发展路径为中心,绘就出一幅崭新的奋进蓝图。
全力构建“生态关岭”,奋力追寻“绿色梦”
去年12月,贵州省林业局公布“十四五”期间第一批草原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区)名单,关岭自治县被评为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这份“绿色”荣誉的背后是关岭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未成林补植补种工作的辛勤付出所取得的成果。
关岭新铺镇皇竹草基地
曾几何时,在关岭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石漠化率一度达到了42.5%,自此也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艰苦卓绝治“石”路。
如何推动石山荒坡向青山绿水转变?关岭以建设“生态关岭”为切入点,布新局、走新路、强产业,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工程搭台、产业补位、群众受益的石漠化治理关岭模式,用行动诠释了“绿色梦就是小康梦”。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是我们全力构建‘生态关岭’,遵循绿色发展,科学推进石漠化治理的行动指南。2019年以来,全县实施退耕还林8万亩,实施花椒种植11万亩,森林抚育项目13万亩,种植饲草5万亩,积极争取各类生态建设资金达4个多亿。”关岭自治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文成说道。
关岭黄牛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关岭将花椒和饲草产业作为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护和石漠化治理的制胜“法宝”。
作为全省目前唯一一个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关岭近年来积极实施“关岭牛+牧草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条带式、园区化、分板块推进规划建设“一片、两带、一辐射”四个产业发展区域。通过关岭牛产业带动,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11.8万亩,实施天然草山草坡改良2.8万亩。
山如石海,草似惊涛。在该县新铺镇,昔日光秃秃的石山早已披上绿色的“外衣”,偶有凉风掠过山脊,便会惊起皇竹千浪翻飞。
当地群众正在收割皇竹草
从石山荒坡连成片到如今青绿葱茏成草海,新铺镇紧抓全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机遇,结合自身全年无霜,能够让饲草四季生长的优势。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饲草面积达到5.5万亩,石漠化程度从47%降至10%以下。
新铺镇仅仅是关岭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关岭累计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96.37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下降至27.88%,实现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36%。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十三五”期间,关岭始终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凝聚合力,尽锐出战,下沉干部千余人,全县11.0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关岭百合街道同康社区
每天清晨,该县百合街道同康社区的搬迁群众聂珍美把三个孩子送到学校后,便抓紧时间来到社区的就业车间工作。
“搬到县城,住进楼房,生活变化可大了。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学,省心又放心;我在家门口就业,方便又稳定,这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聂珍美来到就业车间后,当即投入到工作中。
关岭百合街道就业车间
今年年初,百合街道成功引进贵州利旺箱包加工有限公司,将同康社区现有的就业车间租赁给公司作为生产厂房,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聂珍美就是到公司成功就业的第一个员工。
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稳住了岗位、实现了就业,防止返贫致贫就有了坚实支撑。为了更好地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该县人社局与各社区联合组建了就业服务队,通过“送岗入户、送工进企”的方式,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除此之外,还积极对接多个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全面摸清辖区企业用工信息,建立全县岗位信息数据库,每月按时更新,实时掌握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在招工企业和求职群众之间搭建起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平台。
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今年,省人社厅给予我们相关专项资金200万元,建成了培训就业创业综合基地。目前已与10所职业培训学校达成合作,开设了挖掘机、叉车、电工、家政、烹饪等就业培训,群众报名免费学习和考试,通过考试后将发放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和特种作业操作证。届时,还将有针对性的向其推荐就业岗位。”该县就业局局长谢程告诉记者,培训就业创业综合基地建成后,将打造大数据中心,引进3家劳务机构,统筹全县未就业的返乡劳动力进行跟踪、筛选,根据群众意愿与企业进行人岗匹配。
有效解决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确保脱贫户、边缘户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只是关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之一。
开展电工就业培训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六个机制”,落实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强化“两类人员”动态监测帮扶,切实防范返贫致贫;强化扶贫产业带动,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人口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深化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协作,建立健全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机制……这一项项举措无一不体现出关岭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的信心与决心。(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