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繁华城镇,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葱翠碧绿的山林茶场,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欢乐的舞步跳起来了,幸福的歌儿唱起来了……一幅幅和谐美丽画卷,描绘出安顺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风貌。
安顺市作为历史上“调北征南”屯军的边疆要道,是我国西南地区较为典型的多民族汇集与交融的城市。全市辖3个民族自治县、10个民族乡,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0.6%,居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45个民族。
近年来,安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盯“三敢”经验闯新路,共生繁荣谱新篇主题,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造了各民族“三交”互嵌、共生繁荣的“安顺样板”,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
阿歪寨村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标识 图为民宗委提供
政治引领践初心
上世纪50年代,镇宁自治县马鞍山合作社探索创建了“季节包工”的管理模式,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将《季节包工》收入其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撰写按语。极大地鼓舞了安顺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斗志,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步入新时代,安顺各族人民大力传承和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勇担追赶新使命、感恩奋进再出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涌现出“塘约经验”“兵支书”等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改革经验。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近年来,安顺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为抓手,不断强化政治引领,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以初心赢得民心,以合力激发活力。安顺市、县区两级加强对“人、财、物”的统筹、整合、调度,深化创建主题、打造主流阵地、扩大社会参与,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基层活动,继而拓展为“进景区、进商圈、进家庭、进岗位”。目前,全市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示范单位命名141个(其中国家级4个);市级命名示范单位141个,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18家。1个集体和2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6个集体和11名个人获省级表彰,市级表彰了70个模范集体、100名模范个人。
彩虹社区宣传广告牌
增进福祉强信心
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干净整洁的小道、宽敞明亮的综合服务办事大厅,社区活动广场、活动室、照明路灯、卫生院、便民超市等公共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走进西秀区彩虹社区,一幅美丽、和谐的幸福新社区画卷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彩虹社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帮助各族搬迁群众适应城镇生活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帮助引导群众搬迁、帮助融入城市生活、帮助实现就业创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活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携手共建多彩如虹的幸福生活。
彩虹社区群众的幸福生活只是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的一个缩影。安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累计争取资金32147.1万元,用于投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突出安顺优势特色,围绕全域旅游做好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保护和发展,全市2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得国家级命名,92个村寨获“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村里变美了,不仅大家居住环境好了,还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旅游。我也开了一家农家乐,在自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高荡村村民伍承凯从小在高荡村长大,亲眼目睹了随着村寨旅游景区的建设,高荡村焕发的生机。
走进首批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镇宁自治县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穿过古朴的寨门,蜿蜒的栈道串联着交相辉映的古老村庄,用石头盖的布依族民居等民族特色建筑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
围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高荡村充分挖掘村内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古村落保护等建设成果有效转化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统筹资金2.28亿元,用于对通村公路、公共厕所、布依文化广场、精品客栈、自行车道、水系景观等进行改造提升,打造集生态、休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景点。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仡佬族吃新节
文化认同润民心
8月4日,在西秀区大西桥镇河桥村举办着一场热闹非凡的“仡佬族吃新节”活动。活动现场,河桥村的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通过开荒、采新、尝新、祭祀、送祖等仪式,让现场观众切身体验仡佬族悠久的文化和别样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安顺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等民族传统节庆,广泛开展主题为“我们的节日”“小手牵大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秉持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滴灌”理念,安顺坚持以精神相依促进人心归聚,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特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为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多元交融互鉴的基础上,我市充分发挥王若飞故居、陆瑞光纪念馆、黎阳航空小镇展览馆等本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着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安顺故事”,潜移默化地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历史传统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的《亚鲁王》《弄染之光》《阿歪寨》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分别获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银奖,展示了安顺多彩的民族风情,增强了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化自信。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近年来,不仅仅是脱贫攻坚,在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2021年,安顺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4月,安顺被贵州省推荐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申报单位。从“心”出发,再次起航。安顺将继续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学习、宣传、实践引领上打造精品、打造亮点,用心讲民族团结故事,用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各族群众共同绘就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美丽画卷。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