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红芯红薯采收季节,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干水井村红芯红薯种植基地,随处是热火朝天的收获场景。
紫云红芯红薯是2020年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核心种植区域的白石岩乡,近年来采取品种改良、土地轮作、精深加工等方式,擦亮红芯红薯“地标名片”,促进红芯红薯产业提质增效,助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8月31日清早,幸福园村红芯红薯种植基地,村民们将刚挖出的红芯红薯装车运销。
“刚装上车的3000斤红芯红薯,是来自广州市的吴女士采购的一等品。”白石岩乡乡级平台公司红芯红薯种植基地管理员韦小孟说,目前,他们采收的是今年的第一批红芯红薯,一等品8元1斤,二等品5元1斤,三等品3元1斤。
韦小孟介绍,今年的红芯红薯能卖出如此好的价钱,得益于采取土地轮作方式实现了品质提升,种植出的红芯红薯不仅产量高,大小较为均匀,且表皮无虫眼,光泽度较好,品相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启富介绍,薯类农作物要想提质增产,最好通过土地轮作,有利于保持、恢复及提供土壤肥力,均衡养分和水分。根深作物与根浅作物轮作可利于不同层次土壤的养分和水分,改变病菌寄生主体,减少病虫害。
“动员种植户、合作社采取土地轮作方式种植红芯红薯,是白石岩乡做大做强红芯红薯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一大举措。”白石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谢清清说,具体操作上,主要以红芯红薯、辣椒、玉米、大豆、蔬菜等农作物进行轮流种植。
站在白石岩乡湾坪村陇江组红芯红薯种植基地前望去,绿油油的红薯藤长势喜人。
“瞧!这里栽种的是红芯红薯脱毒苗,一窝有七八个,大小均匀,品相较好。”湾坪村党支部书记姜天兴用手刨开土壤,指着露出的红芯红薯说。
针对红芯红薯品种退化影响品质和产量问题,白石岩乡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应用红芯红薯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再生试管苗,培植红芯红薯脱毒苗,实现品种改良的目的,让红芯红薯在品质上提质、产量上增产。
“作为薯类作物研究及种苗改良的主要部门,我们在2020年就着手研究培育红芯红薯脱毒苗,并经过试验种植亩产量达到5000斤。”市农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牛力立说,今年,她们为白石岩乡培育了5万株红芯红薯脱毒苗,全部拿到湾坪村,共栽种了200亩。
谢清清说,今年全乡共种植红芯红薯6000亩。每培育1亩红芯红薯苗需要薯种1200斤,今年栽种的200亩红芯红薯脱毒苗,保守预计亩产量3000斤,采收后全部作薯种库存,明年全乡就可实现改良红芯红薯全覆盖,进一步促进产业增产增效。
另一方面,2021年白石岩乡建成集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产销一体的红芯红薯深加工厂并实现投产,今年又对加工厂的设施设备、加工车间、生产流程等进行了完善,目前拥有红薯面条、烘烤红薯干、油炸红薯片、方便食品(红薯系列)、芝麻丸、阿胶糕等6条生产线。
“红芯红薯加工厂由乡级平台公司管理,引进贵州圆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运营。”谢清清说,加工厂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能稳定带动本地就业200人以上,年发放工资7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500余户种植红芯红薯5000亩以上。
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石岩乡党委书记敖成领说,今年白石岩乡按照县委、县政府“三种三养”产业发展规划,实行园区化管理模式,以精品核心区为示范,集中连片扩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市场价值。为此,白石岩乡将继续以红芯红薯为核心产业,以土地轮作、品种改良、精深加工、拓展市场为发展方向,打造一个集红芯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