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农业农村局: 让农民装满“粮袋子” 鼓起“钱袋子”

2022-09-28 10:28:0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春耕秋收,春华秋实。时下,正值水稻收割季节,紫云自治县广袤田野金色稻浪随风荡漾,一台台收割机及打谷机轰鸣着收割水稻,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基础性服务和“揭榜挂帅”工作,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发放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补贴等政策性补贴,通过项目示范提供种子、肥料、社会化技术服务等惠民政策,不断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种粮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

image.png

白石岩乡红芯红薯获丰收

秋收正当时 “丰”景美如画

近日,猫营镇龙场村坝区稻田里,两台乘坐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穿梭田间,色泽金黄的稻谷纷纷入袋,途经地留下一排排一寸多长的秸秆段。

半个多小时功夫,完成了龙场村村民于守凤6亩水稻的收割。据了解,机械化收割水稻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的问题,这是紫云自治县推行水稻机械化收割治理空气污染的举措。

今年火花镇狠抓粮食生产,动员群众种植宜香优、野香优等优良品种,发展优质稻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镇共种植水稻2.1万亩。

随后,记者在白石岩乡新驰村干坪寨组田坝看到,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散发出阵阵稻香,10多名村民挥舞着镰刀、踩动着打谷机,忙着收割水稻。

在白石岩乡干水井村干水井组,每家每户院坝里都晒满着玉米。为方便采收玉米,该村村民李树红在玉米地里撑起了折叠伞棚,把地里的玉米采收到棚里,去除玉米壳,然后用三轮车装运回家。

image.png

猫营镇黄土村玉米大豆复合示范种植点

据介绍,今年,紫云全县种植水稻13.51万亩,经过测产预算平均亩产量达451.62公斤,与去年平均亩产410.19公斤相比,每亩增产10.1%,预计全县水稻总产量为6.1万吨,与去年5.54万吨相比增加0.56万吨;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4.44万亩,经测产预算,平均亩产量达291.02公斤,与去年258.25公斤相比,亩产增加32.77公斤,增产12.69%,预计全县玉米总产量为4.2万吨,与上年3.62万吨相比增加0.58万吨。

稻油轮种 “致富金花”遍地开

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统筹推动“水稻+油菜”轮种工作,并在板当镇硐口村、四大寨乡落城村等地示范培育油菜苗,为大力推行育苗移栽方式种植油菜提供油菜苗。

“今年,猫场村依托坝区土地资源,种植水稻1600多亩,从现在的收割情况看,亩产达1300斤。”格凸河镇猫场村驻村第一书记班毓翔说,为做好秋耕冬种工作,村民们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早已把稻田里的水放干,为水稻收割后翻耕种植油菜做好准备。

格凸河镇猫场坝区总面积2000多亩,坝区田地涉及猫场村、羊场村、银山村,土地肥沃、水资源较好,曾被人们誉为“小粮仓”。

image.png

格凸河镇猫场村村民收割水稻

据了解,为抓好粮食生产,格凸河镇在猫场坝区土地实行稻油轮种,挖掘打田插秧、秋收、冬种的农耕文化,以及春季油菜花开黄艳艳、秋季稻花飘香金灿灿的田园景色,把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并打算在栽种油菜苗时岔种蚕豆、豌豆等农作物,让稻油轮种绽放更多“致富花”。

“为大力推行稻油轮种,我们在抓秋收工作的同时,积极申报稻油轮种项目4万亩,获项目补贴资金600万元,通过项目资金物化补贴农户,提高农户积极性。”张雄说,同时,结合稻油轮种项目,进行水稻高产技术推广,狠抓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综合连片防控等多种技术措施的落实,增强水稻抗旱、抗逆性能,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往年,水稻产量得到提升。

image.png

坝羊镇红院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稻油轮种 “致富金花”遍地开

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统筹推动“水稻+油菜”轮种工作,并在板当镇硐口村、四大寨乡落城村等地示范培育油菜苗,为大力推行育苗移栽方式种植油菜提供油菜苗。

“今年,猫场村依托坝区土地资源,种植水稻1600多亩,从现在的收割情况看,亩产达1300斤。”格凸河镇猫场村驻村第一书记班毓翔说,为做好秋耕冬种工作,村民们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早已把稻田里的水放干,为水稻收割后翻耕种植油菜做好准备。

格凸河镇猫场坝区总面积2000多亩,坝区田地涉及猫场村、羊场村、银山村,土地肥沃、水资源较好,曾被人们誉为“小粮仓”。

据了解,为抓好粮食生产,格凸河镇在猫场坝区土地实行稻油轮种,挖掘打田插秧、秋收、冬种的农耕文化,以及春季油菜花开黄艳艳、秋季稻花飘香金灿灿的田园景色,把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并打算在栽种油菜苗时岔种蚕豆、豌豆等农作物,让稻油轮种绽放更多“致富花”。

“为大力推行稻油轮种,我们在抓秋收工作的同时,积极申报稻油轮种项目4万亩,获项目补贴资金600万元,通过项目资金物化补贴农户,提高农户积极性。”张雄说,同时,结合稻油轮种项目,进行水稻高产技术推广,狠抓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综合连片防控等多种技术措施的落实,增强水稻抗旱、抗逆性能,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往年,水稻产量得到提升。

image.png

机收水稻、碎秆

落实惠农政策 提高种粮效益

今年,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在狠抓粮食生产工作中,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采取一次性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以及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为群众做好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以减轻群众负担,激发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全县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今年猫营镇黄土村黄土坝区大豆、玉米采取“2+3”带状复合示范种植面积1000亩,种植模式采取农户利用承包地投工投劳,按照农业部门的要求规范化种植,由政府提供玉米、大豆种子和每亩100斤肥料、以及农业技术指导等,让该坝区的玉米、大豆获得丰收。

“今年预计大豆亩产160斤,目前,市场销售价4元/斤,亩产值640元。玉米亩产1200斤,目前,玉米市场价格1.5元/斤,亩产值1840元。”黄土村村支书张龙发说,带状复合种植比起单独种植大豆或玉米,一亩地总产值要高出许多。

“利用自家承包地规范化种植玉米、大豆,政府免费提供种子,每亩还补贴100斤化肥。”猫营镇黄土村村民李启胜说,他家今年复合种植了7亩地,得益于政府粮食种植惠民好政策,不仅种子和化肥的钱全都省了,专家们还经常来地里培训指导。

“今年紫云自治县积极申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万亩,获项目资金800万元,项目主要采购玉米种86吨及肥料230吨免费发放给农户,县农业农村局推行良种良法——紧凑型玉米+耐阴型大豆的‘2+3’即‘2行玉米+3行大豆’种植模式,通过‘扩行缩株’,人为制造‘边际效应’,提高阳光利用率,以达到‘稳粮增豆、一季双收’的目的。”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雄说,结合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基础性服务和“揭榜挂帅”工作,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开展玉米连片绿色防控,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

农田建设、农技支撑 助丰收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坚持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及省市指导要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569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32万亩,项目因地制宜,主要进行了水、田、路、桥、渠、井、电灌站等综合治理,将中低产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稳步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紫云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项目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集中连片坝区,实行田、土、水、路、电、技、管综合配套,建成田间机耕道163.82公里,灌排渠42.89公里,集水池2000立方米,电灌站4座,农机桥、滚水坝35处,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91万亩,极大夯实了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张雄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加大水分的入渗系数,改善土壤水肥合理化性状,水土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粮食产量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预计每年可增加391万公斤以上,切实推动紫云农业创新发展,稳步提高农田产出效益。

在助农增收方面, 通过“以工代赈”方式,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直接参与土地整治管理、现场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等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建设为项目区当地村民累计增收2263.8万元以上,占总投资的20%以上。村民和合作社出租自有挖掘机、农用车辆等设备实现收入538.9万余元,提供餐饮、房屋租赁等后勤保障服务实现收入50万余元。其次是粮食年均增产391万公斤,折合金额年均增加收入1173万余元。(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胡晓 二审:梁惠焜 三审: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