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千年圆梦新时代 ——“非凡十年·安顺答卷”系列报道之二

2022-10-11 08:50:34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2012年至2022年的时间轴上,清晰地标注着安顺脱贫攻坚的进程,也鲜明地记录着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回望过去,历史已经铸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感恩奋进、众志成城、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在这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安顺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5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27万户54.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眺望前路,历史正在创造。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安顺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书写新的安顺发展“答卷”。

镇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

镇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

鏖战贫困 上下同心强力攻坚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责任在肩,不负使命。安顺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决战决胜,上下同心强力攻坚,在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了脱贫攻坚“五抓五强”的“安顺战法”。

坚持“抓责任,强担当”。建立完善指挥体系、作战体系、督战体系、考评体系,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工作责任、帮扶责任,扣紧脱贫攻坚责任链条。

安顺市立华牧业公司种鸡养殖基地

安顺市立华牧业公司种鸡养殖基地

坚持“抓产业,强增收”。全面落实省委“五步工作法”,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主业、一乡一样板、一村一平台的“四个一”模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抓保障,强支撑”。狠抓教育、医疗、安居、饮水、基础设施、资金等保障,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西秀区鸡场乡石井村农民采摘春茶

西秀区鸡场乡石井村农民采摘春茶

坚持“抓协作,强合力”。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不断深化拓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坚持“抓党建,强基础”。不断增强基层战斗能力,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引领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牢牢掌握脱贫攻坚的主动权、制胜权。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脱贫攻坚期间,安顺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四级书记”遍访全覆盖,完善市、县、乡、村“四位一体”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包保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91个贫困村。精准选派3800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各级各部门抽调帮扶干部帮扶13.33万户贫困户。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全市各级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成为脱贫攻坚的“尖刀班”“爆破手”,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啷村通村路

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啷村通村路

精准施策 开对“药方”力拔穷根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围绕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如何退等问题,安顺聚焦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安排资金、精准统筹项目。

精准施策,“四场硬仗”加速推进,补齐发展短板。

自2016年8月扶贫攻坚战打响,简嘎全乡唯一出口通道12公里的良简路仅用75天。

自2016年8月扶贫攻坚战打响,简嘎全乡唯一出口通道12公里的良简路仅用75天。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建成高速公路285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444公里,村村通水泥路3166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通组硬化公路2684公里;实施骨干水源、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村244.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平坝区十字乡青山村平坝肉牛(黑牛)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基地饲养的黑牛。

平坝区十字乡青山村平坝肉牛(黑牛)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基地饲养的黑牛

产业扶贫结硕果。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产业发展“六个转变”,全市一盘棋,组建9个工作专班,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金融助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五动”工作机制,推进蔬菜、茶叶等9大主导产业发展。涌现了西秀辣椒、平坝高标准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小黄姜”、关岭“关岭牛+板贵花椒”、紫云“红芯红薯+林下经济”、安顺经开区食用菌等“一县一业”特色产业。

易地扶贫搬迁斩“穷根”。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55.29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84个,8.21万余人搬进新家,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后续扶持体系不断完善。

紫云自治县大营镇大岩村村医给前来看病的村民解释药的使用方法

紫云自治县大营镇大岩村村医给前来看病的村民解释药的使用方法

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围绕“治贫治愚、扶智扶志”,落实“七长”责任制和“控辍保学”工作制度,贫困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累计190.39万人次享受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各类医保资金累计支出15.93亿元。住房保障得以解决,累计投入10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造45651户。民生兜底实现对困难群众救助兜底全覆盖。

脱贫攻坚的伟大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安顺市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54.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成片的蓝莓产业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成片的蓝莓产业

接续奋斗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攻坚战,何其艰辛、何其精彩!夺取全面胜利,何等激越、何其伟大!

黔中大地,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个角落。

——我们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所有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

——我们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底的8120元增长到2021年的12990元,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我们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一无道路、二无产业、人人过着苦日子”的贫困地区,如今“条条新路盘山绕、通组到户宽又畅,产业基地务工忙,户户住上安稳房,人人过上好日子”。

——我们不断努力奋斗与追求,安顺市答好“必答题”,做好“加试题”,团结带领300万人民,善作善成,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全面小康一跃千年的梦想,交上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镇宁江龙镇小城镇搬迁安置点喜宝“安踏体育”鞋面加工厂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作业

镇宁江龙镇小城镇搬迁安置点喜宝“安踏体育”鞋面加工厂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作业

脱贫攻坚让我们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丰硕成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宝贵财富,经过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的锤炼,安顺广大干部群众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绩,更有底气更有能力,更加充满信心。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安顺各县区各部门坚决行动,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强化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结合安顺实际,我市对标对表制定出台政策文件53个,其中调整优化政策文件24个。在全省率先出台“1+6”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涉及财政资金、资产管理、产业发展、小额信贷、就业帮扶、兜底保障、危房改造、医疗保障等诸多政策措施。

——强化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巩固,开展常态化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累计识别防贫监测户3407户14107人,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逐户分析致贫返贫原因,全方位构筑防贫帮扶机制,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强化“3+1”保障政策落实。落实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政策,坚决守住返贫致贫底线。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新的起点,安顺正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乘势而上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郭修 伍水清 陈婷婷 吴学思 詹艳 郭黎潇

责任编辑:胡晓 二审:梁惠焜 三审: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