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几日的短暂“酷暑”后,连日来,安顺市气温骤降,雨水增多,寒露过后,悄然而至深秋如何养生,安顺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晓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秋冬季节,不仅要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更要注意健脾养肺。
专家档案:王晓惠是安顺市第二批、第四批市管专家,贵州省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健康教育专家,贵州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安顺市医学会中医学分会主任委员,2020年被遴选为贵州省第二批中医名医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专业工作30年来,王晓惠擅长针灸治疗颈椎病、腰腿痛、胃脘痛、头痛失眠等疾病,并对中医养生保健有较深造诣,疗效显著。
注意呼吸系统疾病预防
秋冬季节,特别是天气转凉后,由于外邪侵入人体而导致肺气不足,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同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时期,王晓惠表示,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思想,面对目前严峻的疫情,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更加显得重要,中医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早期介入对于患者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还有阻断毒邪深入加重的作用。同时对于普通人群,包括高风险人群均具有防治作用。
王晓惠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推荐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藿香正气丸、疏风解毒胶囊等都可短期内选择性服用,将有助于快速建立较好的中医防疫屏障,这些预防方药中大多具有益气健脾、化湿清热、解毒化瘀等功效,可广泛用于人群防疫。在日常预防中,广大群众应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居家时开窗通风,尽量不去人群聚集区域,家里可以常备中药香囊,起到驱邪避秽的作用。
防邪气,勤通风少聚集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对于传染性疾病可以统称为“时行疫毒”,由人体正气亏虚时感受外邪而致病。《类经》中说“邪必因虚而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御外邪可通过哪些途径呢?
对此,王晓惠告诉广大群众,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如果房间内温度尚可,要定期通风换气,换气的消毒效果要远远好于紫外线照射的消毒效果;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感染;秋季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避风寒。此外,中医还采取芳香辟秽防疫法。日常生活中,可采用藿香、白芷、艾叶、石菖蒲、薄荷等打粉制成香囊,随身佩戴也有避瘟防疫之效。
扶正气,多锻炼多补水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扶助正气的重要性。
王晓惠介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领域提出了很多种扶助正气的方法,通过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来抵抗外邪。(体虚感冒玉屏风散)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慢跑以及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方法,可达到强健身体、气血流畅的效果。多饮开水,均衡饮食。
王晓惠认为,入秋后燥邪盛入,易耗伤人体津液,可加大白开水的饮用量。白开水会保持人体津液充足,每天8-10杯水,可以避免津液不足。保持足够睡眠、调畅心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秋收冬藏意为秋冬季节白短夜长,熬夜煎熬人体的精气神,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抵抗力下降。
在药物预防上,王晓惠说,按照中医“秋冬养阴”的原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经典名方,比如玉屏风散、肾气丸等,也可以用黄芪、沙参、枸杞这些药健脾补肺固肾,提高免疫力。
在艾灸保健上,王晓惠说,在医生指导下,对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可起到强壮身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此外,初感外邪者可遵医嘱辩证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软胶囊等,缓解症状。
秋冬季养生小贴士
王晓惠说,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秋季,衣服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要参加适合自己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不可过量运动,日常走路在6000至8000步为宜。
食疗有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阴气开始盛,阳气逐渐下降,王晓惠认为,这个季节可以多吃山药,除了健脾养胃外,还滋补肺气,西红柿、鱼类和蛋类食品也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另外要注意的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不能吃太多,坚持营养均衡的饮食。
坚持睡“子午觉”。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人的作息应该合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子时阴气最盛,午时阳气最旺,在这两个时间段睡觉的话,不仅可以养心、养肝,也有利于人体对阳气和阴气的补充。
王晓惠介绍,夜晚的23点至凌晨1点,身体器官进入排毒时间。如果这时人体处于睡眠状态,那么排毒工作就会进行得较为顺畅。
中午时,午睡时间尽量控制在15至30分钟,除了会使人下午精力充沛,心血管系统也能得到一定的休息,长期坚持午时小憩,会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