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百进”蹲点调研采访】安顺经开区牛蹄关村:以文兴旅 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2022-11-27 00:24:33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初冬时节,从城区驱车至安顺经开区幺铺镇东南面,不多时就抵达十里荷廊景区,途经“131”三线厂房,过一道石磨文化元素的地标,转弯就见到“牛蹄关”字样的大石立于路旁。

图片

牛蹄关村“牛”元素文化的寨门

  穿过“牛”元素文化的寨门,路过布依人家整洁的小院。步入三面环山的牛蹄关村,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最让人惊喜的,就是布依民俗馆、咖啡馆、精品民宿、餐厅,内涵丰富的山骨图书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依次出现在眼前,一物一景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和打卡。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顺经开区秉承“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立足该村良好的生态和文化资源,自去年8月份以来,深入挖掘文化,引入产业,引进文化企业和文化志愿者入驻,开启了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发展道路。

图片

图片

山骨图书博物馆

  说到文化,极具艺术人文气息的山骨图书博物馆引人注目,暗红色的镂空外墙,不规则的线条设计。走进内部,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粗犷风格的石壁,象征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古朴自然。贵州名贤馆、贵州摄影史展馆、“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研学馆、天人音画唱片奇石馆以及图书数据中心、书画交流区等区域交相呼应。牛蹄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舒奇峰告诉记者,“山骨”得名于朱厚泽先生与友人的书信《山之骨》,寓意着贵州人的人文精神,也寄托了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以山骨为喻的贵州人文精神服务乡村的美好愿望。

  牛蹄关村以文化为引领,产业为抓手,以文带旅,以旅带产,聚集各方力量进行物质和精神文明并驱发展的乡村建设。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形成了“博物馆+产业”的定位布局。山骨图书博物馆可出版、发行、销售图书,民族蜡染博物馆、天人音画唱片馆、研学公寓可开展研学体验,“衣尚中国”服装展馆可开展民族服装和工服制作、高端服装定制,非遗古法造纸坊的纸品已销往全国,木作馆可创作文创艺术品,还开设了中草药文化与大健康结合的“谁无恙医养馆”。

图片

村民在村内制作民族工艺品

图片

文创服饰

  作为幺铺镇十里荷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美好生活集成示范带的核心区,牛蹄关村立足产业集群示范带的布局,利用自种桑叶做的“诸葛桑叶馒头”、桑叶茶赢得好市场,万亩莲藕、千亩玫瑰花、金刺梨延伸了深加工产业,打造了日产量达2万个的鲜花饼生产车间和集艺术作品展览区、体验区、制作间的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园,实现了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呈现出业态丰富的“田园风光+医养康养+农产品深加工+研学+文化旅游”的农文旅商集成示范。成为了安顺文化旅游的知名打卡点,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到此开展研学实践创作。较短时间让牛蹄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国家住建部纳入了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课题研究试点村,被纳入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单位。

  牛蹄关村优化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村民资源入股、就近务工,不仅靠劳动就业,还吃上了“旅游饭”,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1200元,日子好了,腰包鼓了,大伙干劲更足了。在牛蹄关村,由区镇村三级干部联动带头,党员干部和群众群策群力,探索建立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培养卫生文明习惯。并将“大数据”应用到村,建立数字监控管理平台,做到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村民娄德江告诉记者:“如今,村民们纷纷主动当起了解说员、引导员,过去的吵架声、麻将声变成了歌舞声、读书声、迎客声,文明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

牛蹄关村的石造景观

  安顺经开区派驻由镇(办)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驻扎牛蹄关村,全程参与发展建设。专项工作组负责人、安顺经开区幺铺片区工作组副组长杜轲告诉记者,最近,牛蹄关村正积极为“牛蹄关村实验艺术节”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做准备。这是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将在牛蹄关村持续开展三年的系列活动。活动将以乡村艺术节为载体,开展乡村公共艺术创作和乡村艺术赋能试验、艺术文创等美术创作和创意设计内容。并通过艺术节平台集中展示、汇总活动成果,探索高品质艺术乡村运营模式,形成示范效应,打造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品牌。

  杜轲表示:“我们将持续深挖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凝聚智慧、汇聚力量,以牛蹄关村为中心谋划布局,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步伐,奋力书写牛蹄关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为安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增光添彩。”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琪

责任编辑:顾宇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