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弄染画图新——“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红色足迹行”主题系列报道之二

2022-12-12 01:59:04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初冬时节,走进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村委会中心广场上的一座老房子格外引人注目,房屋的土瓦、石墙在时间洗礼下略显沧桑,门上“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彭陆协定功著千秋”的对联赫然在目,对联内容给我们叙述了一段难忘的“弄染结盟”的红色故事。

image.png

陆瑞光旧居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插云南,红军主力分两路西进,进入了安顺的少数民族地区,此时,进入镇宁六马一带的则是由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第三军团。

红三军团若要成功实施转战云南,必须迅速通过六马地区,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渡过北盘江,军团长彭德怀与政委杨尚昆获悉,只要争取到少数民族首领陆瑞光的支持,不仅能保证红军安全通过六马地区,还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老百姓免受战乱伤害。

image.png

弄染寨古寨门

4月16日晚,彭德怀、杨尚昆以三军团的名义在弄染与陆瑞光签下了《反对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才苛捐杂税的协议》,当时,陆瑞光还收留了12名红军伤员就地疗伤,并接受了红军赠与的36支步枪和一面红旗,红三军团顺利通过六马地区,向云南方向疾进。至今,中央档案馆还保存着一份彭德怀、杨尚昆与陆瑞光签订的反蒋作战协定。

反蒋作战协定签订后,三军团4月16日给中央军委发送的电报电文内容为:“沙子沟百数十里,有夷(布依族)兵约千,有师团营组织,一首领名陆瑞光,我们已与其订立作战协定,反蒋、王、犹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留有一批伤病员,赠步枪三十六支,并留一批工作员。”之后,反动军阀杨森因此设计抓走了陆瑞光。1937年春,陆瑞光在贵阳八角岩被反动政府杀害,年仅36岁。

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过境沙子沟期间,正是红军人数少、补给严重不足、伤病员多的困难时候,加上又处于敌人形成的东、西、北三面包围的险境,情况十分艰险甚至前途莫测。

image.png

陆瑞光旧居广场上的雕塑

1997年3月2日,90岁高龄的杨尚昆同志在事隔60多年后依然没有忘记少数民族首领陆瑞光,并为革命烈士题写了“陆瑞光纪念馆”馆名。“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反蒋协定功著千秋”一联就是颂赞意义非同寻常的“弄染结盟”和彭、杨、陆订立的“反蒋作战协定”。

弄染结盟传佳话,革命薪火代代传。“为缅怀革命先烈,弄染后人把陆瑞光的老房屋改建翻修,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爱国主义与奋斗拼搏的精神。2015年,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修建了陆瑞光纪念馆,让‘弄染结盟’的故事得以广泛传播。”弄染村党支部书记王荣珍说,弄染村每年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各级机关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学生、新党员在这里举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和入党宣誓等教育活动。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到陆瑞光的坟前扫墓,也会通过学校国旗下讲话讲述‘弄染结盟’的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通过学校教育代代相传。”沙子乡中心学校教师、大队辅导员夏娇娇说,当年红军长征时在弄染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红色基因,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弄染人奋力拼搏,建设家乡。

image.png

改造后的美丽村庄

“如果说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那么摆脱贫困,走上百姓富产业强的乡村振兴之路便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王荣珍如是说。

“弄染”布依语意为有山有水,山高谷深,景色优美。但在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地貌限制,产业无法发展,贫穷落后深深的困扰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image.png

村庄红色元素景观

时光荏苒,88年后的今天,红色弄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实现了当年红军要让干人翻身得解放的愿望,当年贫穷落后的弄染村旧貌换新颜,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美好新生活。

“在脱贫攻坚期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我们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发展蜂糖李4000余亩、瓜蒌种植300多亩。同时深挖我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王荣珍介绍,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弄染村农民通过不断努力拼搏,如今的日子越过越好。

image.png

陆瑞光旧居广场上的红色元素石雕

今年以来,弄染村抢抓2020年被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列为贵州省 2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的契机,积极整合各类红色资源,全力推进弄染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

目前,全村的房屋外部红色元素整修改造已基本完成,新修建了革命烈士陆瑞光纪念广场、乡村篮球场、民族服饰加工作坊、红军食堂、展陈馆,规划完善了村内旅游道路建设及红色标识,整个村庄正在发生一场新的蝶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说到了大伙心坎上。”王荣珍说,当前,弄染村正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契机,推进村里“红色资源”“民族资源”“绿色资源”深度融合,依托红色文化元素,引领“农旅结合”产业链发展,努力打造出既富有红色文化元素又饱含民族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村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振兴。

如今,一个“红色”弄染的乡村新貌,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我们描绘的美丽乡村图景那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修  伍水清  郭黎潇


责任编辑:陈婷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