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2023-01-16 09:22:19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二年。这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加快推进“三个转向”,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和巩固成效,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跃上新台阶。

安顺茶产业兴旺发展

安顺茶产业兴旺发展

一年来,全市农村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47亿元,增速4.4%,增速排位全省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11元,同比增长7.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年来,全市农村深化改革体现新作为。持续以“塘约经验”推动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塘约样板”。“兵支书”从脱贫攻坚“领头羊”到乡村振兴“领头雁”,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村域自治的高田实践”为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农村类创新案例,“把士村乡风建设模式”为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文明乡风建设”案例,为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探索。

一年来,全市乡村振兴呈现新亮点。坚持分级分类推进,打造2个国家红色美丽村庄和40个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试点,涌现出平坝区大屯村、普定县韭黄村、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石板井村等一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高荡村、经开区阿歪寨等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县、6个乡镇、60个村入选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四清两改四严禁”专项行动成效明显,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关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助力群众就近就业

关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助力群众就近就业

持续促进增收 脱贫群众腰包更鼓

我市聚焦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千方百计推进稳产业、保就业、增收入工作,不断提升脱贫成效。

提增农业产业质效。稳定产业政策,探索财政涉农产业资金投入模式,推动全市十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强;累计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18万亩,预计产量达75万吨;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增收”,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8家,建立“村社合一”合作社982个,家庭农场1716个。打造了安顺山药、普定韭黄、镇宁蜂糖李等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了百灵、瀑布、南山婆、百花串等一批农特品牌,农业全面提质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保障脱贫户收入稳定。聚焦完善脱贫人口增收支持体系,开展脱贫人口增收、盘活乡村振兴领域“三资”、衔接资金项目监管专项行动,推动衔接资金57%用于实施产业类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投入中劳务报酬比例提高到20%,通过发展产业、稳岗就业、政策帮扶、以工代赈、盘活资产等方式助力脱贫人口增收,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684元,同比增长15.93%。

西秀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工厂助力脱贫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西秀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工厂助力脱贫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落实稳岗就业帮扶政策,采取“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市内企业引导一批、帮扶车间吸纳一批、托底安置解决一批”措施,实现“三类人员”全部就业、“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完成脱贫人口务工23.74万人。落实“雨露计划”助学补助,创新开展中级工培训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两项工作,全面提升了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劳动技能。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用好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围绕基础设施配套、农产品深加工、种植和养殖等,谋划实施各类项目54个,总投资近1.3亿元。在3000人以上安置区建立集体经济8个,在800人以上安置区谋划市级产业示范项目6个。新建帮扶车间8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686个,大大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共17920户42578人,实现就业17920户40189人,户均就业2.24人。

普定县韭黄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普定县韭黄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强化监测帮扶 坚决守住防贫底线

我市持续推进常态化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巩固“3+1”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扎实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做到确定监测对象精准、纳入工作程序优化、落实帮扶措施精准、退出标准和程序规范、消除风险稳定。我市累计认定监测对象4589户18845人(其中2022年新认定监测对象1281户5310人),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2726户11648人,占监测对象的61.81%。

扎实开展“3+1”等保障“回头看”专项行动,聚焦脱贫质量和成色,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对教育、住房、医疗、饮水安全、易地搬迁、民政兜底等方面开展“回头看”,确保政策总体稳定。

教育保障方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脱贫户、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家庭无障碍入学就读,控辍保学保持动态清零,对28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或减免资金2.2亿元。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5+X”,让学生从“吃得饱”转向“吃得营养、科学、均衡”。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对36.4万栋农房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排查农村重点监测户7932户,动态新增农村危房改造195户。对涉及7度地震易发区的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开展农村住房抗震排查,明确农村住房抗震改造计划19744户,将按要求逐年完成改造任务。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实现全市脱贫人口、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纳入乡村部门监测对象应保尽保。家庭医生签约率99.95%,30种大病专项救治实现应治尽治;实现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推动农村供水公司化管理运营,全市规模化供水覆盖31.2%的农村人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以上。全面开通市、县、乡、村供水服务专线,常态化开展水质监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

民政兜底保障方面,全市累计为92446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36亿元,为4539名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供养金4684.5万元,为22198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2298.98万元,为20825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179.95万元。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紫云硐口村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紫云硐口村

推进乡村建设 乡村宜居宜业又和美

我市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强化规划引领,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等七类标准,科学合理做好全市1178个行政村村庄分类和布局。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严格按照“一户一宅”规定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规划许可等相关手续。

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创建安顺市“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和普定、西秀、平坝3个示范县(区);建设病险水库2座,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共7个,实现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全覆盖和网格化管理;实现清洁能源发电量44.77亿千瓦时,增速达27.3%;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83%以上;完成2.4万立方冷库库容建设;推动5G组网覆盖至大部分乡镇驻地,正向一般乡镇及重点村寨延伸覆盖;成功创建西秀、普定、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区),其中普定县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助推我市农村“强”起来。

不断健全三个体系,注重抓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此外,深入开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推行数字化自治乡村,以“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为抓手,选取40个村开展数字化赋能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将数字方法、数字手段有效融入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党员教育管理、为民办事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村级社会治理,推动党的组织力量倍增。深化村民自治乡村,组织村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持续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把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到村到户,更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营造了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强化法治德治自治乡村,全力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治理机制,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实现平安专干、法律顾问全覆盖。选树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引导农村群众向上向善。西秀区旧州镇把士村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文明评选活动等举措,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文明乡风建设”案例。平坝区大屯村创新探索的党建引领、法治护航、“法治自治德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大屯模式”,有效推动大屯村打造法治示范村创建,荣获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学思

责任编辑:胡晓 二审:梁惠焜 三审: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