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自治县宗地镇:奋力建设“和谐宗地” 打造“花猪之乡”品牌

2023-01-18 16:48:40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宗地镇党委政府扎实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谐宗地”,打造“花猪之乡”品牌。

  强党建促引领 凝聚发展动力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宗地镇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政策宣讲。

新扩建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jpg

新扩建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

  宗地镇以党组织生活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大会等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行宣讲。充分利用“送教上门”“发放资料”等方式,沉下心来与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面对面讲、心贴心谈、一对一说,持续激发乡村人才生机活力。充分利用群众大会、“院坝会”“田间课堂”进组入寨访谈等,切实有力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走进群众。

  同时,宗地镇依托当好“领头羊”、打好“组合拳”、画好“同心圆”的“三好举措”,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镇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当好理论学习“领头羊”。截至目前,宗地镇党委利用“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集中学习累计6次,专题研讨1次。加大宣传宣讲力度,打好营造氛围“组合拳”。组织党委班子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各党组织书记结合辖区实际、发挥自身所长,进村入寨宣传宣讲。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宣讲56场,累计受众2000余人次。坚持推进办实事,画好为民服务“同心圆”。该镇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探索实施收民情、汇民意、纾民困、暖民心“四民工作法”,并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收到群众问题25件,为群众办结22件。

  在湾塘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松组织全村32名党员走进杨排方故居遗址,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树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村组建3个党小组,分别肩负着环境卫生整治协助、邻里矛盾纠纷调解、村情民意收集和政策宣传等义务。

  “我镇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做到‘会学、会思、会写、会干、会讲’,着力打造‘五会’型干部队伍,为全镇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宗地镇党委书记范勇江告诉记者。

  改善人居环境 共创美丽家园

  1月12日,走进宗地镇打饶村岩脚组、窝托组看到,干净整洁的村庄里,仿古粮仓、老式凉亭、花园楼台……一步一韵,一景一画。

打饶村一角.jpg

打饶村一角

  近年来,宗地镇打饶村依托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产业与生态共生、文化与建设共存、文明与百姓共融、组织与制度共治的“四共模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打饶村是一个苗族集聚的村庄,传承着深厚的亚鲁王文化,粮仓是苗族先民堆放粮食的地方。

  “粮仓、饭箩等旧物件,旧物虽不言,却见往日生活之不易,我们应当铭记亚鲁王非物质文化遗产。”宗地镇党委委员邓小兰说,文化遗产的“旧”需要与时代建设的“新”共存,在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要让当地群众成为亚鲁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守护者和共享者,实现旧容新貌兼容。同时,打饶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一重要载体,弘扬百姓讲卫生、保环境等文明行为,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营造户户行动、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苗圃基地.jpg

苗圃基地

  随后,记者来到打饶村东魁杨梅园,几位村民正在用猪粪给杨梅树施肥。

  “作为紫云县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打饶村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创新,在杨梅园附近积极发展花猪、白羽鸡、兔子等养殖产业,将粪便制成有机肥作为杨梅园的肥料,既降低了管护成本,也保证了果实品质。”宗地镇副镇长吴贤说,此举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共生,把短板转化为优势,把资源变成收入,既可美化环境,又能带动农民增收,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打饶村只是宗地镇推进宜居乡村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该镇通过制定文明创建“硬四条”和“六管好两加强”实施方案,并将其融入村规民约,作为推动宜居乡村创建和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破除陈规陋习,助力乡风文明,全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 助民持续增收

  在宗地镇在建花猪养殖基地,占地面积50亩,一期投资2000万元的花猪保种繁育场和商品花猪养殖场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养殖设备的安装完善。

新建的花猪养殖基地花猪保种繁育场一角.jpg

        新建的花猪养殖基地花猪保种繁育场一角

  “花猪是我镇的特色产业,建设中的花猪养殖基地花猪保种繁育场采用现代化养殖方式,包括投放饲料、喂水、通风、恒温、猪粪清理等都采取自动化的方式来处理。”范勇江说,花猪保种繁育场养殖楼共三层,可养殖繁殖花猪400头,每头繁殖花猪每年生产两次,以每次平均生产8头花猪仔计算,该保种繁育场每年可生产花猪仔6400头。计划春节后投入繁殖花猪开始养殖。

  “花猪保种繁育场生产的花猪仔,一部分拿到花猪养殖基地的商品花猪养殖场养殖;一部分运到全镇各村的花猪养殖场去养殖。”范勇江说,宗地花猪养殖基地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花猪保种、改良、扩繁、深加工、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花猪保种繁育场.jpg

花猪保种繁育场

  随后,记者在打饶村现有的宗地花猪保种繁育场看到,饲养员刘蜂正在给花猪喂食。

  “该花猪养殖场养殖有存栏花猪500多头,2022年出栏1000多头。”刘蜂说,去年7月,他和妻子来这里饲养花猪,镇公司每月给他们夫妻9000元报酬。

  除了花猪是宗地镇的特色产业外,宗地烤烟因品质较好也成为该镇的富民产业。当日,记者在打饶村小关组新建的烤烟育苗基地看到,村民们正在对育苗大棚和漂浮盘进行清洗消毒,为培育烤烟苗做好准备工作。全镇计划今年种植烤烟2500亩。

德昭村田坝杂交油菜长势喜人.jpg

德昭村田坝杂交油菜长势喜人

  宗地镇镇长郭晓海介绍,该镇狠抓粮油生产,全镇今冬种植油菜1.85万亩。

  “今冬,该镇对在德昭村种植水果刺梨580亩进行了施肥、除草管护,预计明年挂果见效。”郭晓海说,除了以上产业外,还在打饶、山脚等村建成了东魁杨梅大观园,种植面积400亩,为让杨梅产生更好效益,带动采摘体验乡村游发展,也组织村民进行了施肥除草管护。

  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生活质量

  记者在紫云自治县紫(云)罗(甸)公路宗地镇段改扩建工程项目处看到,已铺上沥青的路段道路宽阔;在建路段有工人在砌堡坎、拌灰浆、修边沟、铺沙子等。

建设中的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宗支渠项目水厂.jpg

建设中的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宗支渠项目水厂

  据了解,紫罗公路改扩建的宗地段起于格凸河镇坝寨村,止于宗地镇湾塘村,全长18公里,宽8米。预计今年3月建成通车后,公路沿线的打饶、猛坑、宗地、湾塘等村群众出行条件更加便利;同时,改扩建的紫罗公路绕开了宗地街上,能有效解决宗地街上特别是赶集天的拥堵问题。

  在宗地镇宗地村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宗支渠项目水厂建设工地,水厂厂房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据了解,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宗支渠项目,包括一个占地面积约15亩的水厂,以及位于新寨村瓦窑坡组的两个高位水池和通往全镇各村的饮水管道。位于瓦窑坡组的两个高位水池已基本建成,容积1000立方米的水池主要输往较远的村寨,容积500立方米的水池主要输往较近村寨;通往全镇各村的饮水管道基本安装完毕。

  “为解决宗地镇千百年来吃望天水的现状,我镇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协助项目建设,在水厂建设、高位水池、引水渠、饮水管道施工和安装过程中,全力调解矛盾纠纷,扫清施工障碍,加快推进项目施工进度。”范勇江说,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宗支渠项目预计今年8月完工通水。(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胡晓 二审:梁惠焜 三审: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