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镇宁募役镇沃田村一个农家小院里,王国祥老人正和儿子王正胜边烤火边说话。
“王伯,你在家吗?你家儿子今年回来过年了吗?”门口传来声音。
“在呢,快进来坐,吴支书,有什么事吗?”
“这不是你家几个儿子在外务工,趁他们回来过年,我们来了解下情况,看看有没有需要村里帮忙的……”吴林红和王国祥拉起家常。
吴林红是沃田村的村支书,自2013年到村委工作以来,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推动村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发展农村电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带领村民电商致富的“领头雁”。
吴林红和村干部入户走访了解就业情况
发展生姜产业 敲开“致富门”
“2013年以前,我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打工,由于工作表现好,当上小主管,工资也比较可观。但为了照顾父母和孩子,几经思量,我决定回乡创业。”吴林红说。
“生姜效益不错,还能带动务工,于是我在家试种了3亩左右。”吴林红告诉记者,初次尝试,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天气原因,生姜品质差,产量也低。不过她没有气馁,而是学习种植技术,提高生姜品质。第二年,种了10亩多,产生了丰厚利润。
看到种植生姜能挣钱后,村里其他人也开始尝试,发展到现在,共带动了400多户种植生姜。吴林红介绍,2018年,为做大做强生姜产业,沃田村成立了合作社,在带动农户种植生姜的同时,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合作社生姜产量为400万斤左右,平均亩产5000至6000斤。
“最近生姜价格在每斤4元左右。依靠生姜,很多村民盖了新房,买了车子。”吴林红笑着说道。
吴林红使用手机帮助群众开通电话卡
借力电商 打破“姜”局
随着生姜产量增多,销路成了困扰村里生姜产业发展的问题。“以前主要依靠商贩进村收购,销路窄,容易滞销,也容易被压价。拓宽生姜销售渠道,是我们发展农村电商的初心。”吴林红说道。
近年来,镇宁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各地大力建设镇村农村电商服务站。得益于多年在外务工的经历,吴林红对电商并不陌生,她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通过电商平台,生姜、蜂蜜等农产品就能从村里、田间直接进行销售。
“那时候,电商在农村还是新事物,很多人不知道网购,不知道产品能通过网络销售出去。”吴林红说,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她为法人的募役村农村淘宝服务站正式开业,她积极下村下组宣传,帮助村民了解互联网的作用。2018年,该服务站走上正轨,吴林红将其升级为天猫优品服务站家电体验店,并开通了网上店铺。
“服务站开业后,村里农产品‘走出去’更加方便了,第一年我们就帮村里卖了一万多斤产品。平时我们还教大家网购。”吴林红介绍,2017年,沃田村生姜种植发展到400余亩,仅电商渠道销售的生姜就占全年销量的40%,到店里咨询网购和下单的人也很多。2019年,生姜的价格波动较大,线下出现滞销,但电商渠道持续火爆,成为当地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电商渠道的销量占全年销量的50%。
吴林红利用服务站和网店,通过“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解决了村民购买难的问题,同时为当地村民销售小黄姜、蜂糖李、樱桃、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扩宽了渠道,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吴林红开办的农村互联网超市
网店升级 服务更便捷
随着网购越来越普遍,不少人不再通过服务站网购,于是吴林红与同事一起再次对店铺进行了升级。在服务站里,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包装好的当地特产、家电、快递包裹等,一位村民正在领快递,吴林红则在熟练地帮助村民开通电话卡。
“2019年,在镇宁自治县电商办的支持下,我们服务站升级为农村互联网超市,增设了养老保险、水电费代缴和话费充值、家居服务等服务,推动农村生活便捷化,方便办事群众。每年,我们还会组织慰问活动,给村里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去大米、电磁炉等生活物资。”吴林红介绍道。
同时,积极动员建档立卡户参与电商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村里一对生活较困难且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夫妻,通过在农村互联网超市进行学习,成功开通了网店,过上了有盼头的日子。
最近,吴林红又开始忙碌起来。“我们每年都和县就业局合作,介绍引导群众就业,为返乡群众提供就业咨询工作,目前已累计介绍引导200多人就业。”
吴林红说:“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生姜种植规模,同时结合村庄实际,发展林下种植,打造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