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转眼间,时节已至“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可见古人对“惊蛰”的描述还是相当有深意的。
农事活动
JING ZHE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节气,“九九”已尽,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田野间、大棚里,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物候现象
在古人看来,惊蛰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桃始华。蛰伏了一冬的桃花开始开花。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发出婉转悦耳的啼鸣。
三候,鹰化为鸠。斑鸠、燕子等鸟类现身林间,那咕咕的叫声似乎在催促着春耕呢,仲春时节开始了。
惊蛰花信风
一候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二候棣棠:山里春风无闲断,海棠开过棣棠开。
三候蔷薇:解向人间占五色,风流不尽是蔷薇。
民间习俗
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神。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祭白虎
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动物。一方面它凶猛无比,能够辟邪。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撒灰驱虫
一声惊雷,万物皆醒。春天有了活力和生机,可大自然中越冬的蛇虫鼠蚁也都随之醒来了,其中也有数不清的害虫,农民在这时也要开始春耕了,对于粮食农作物来说,这些害虫的复苏只能说“百害而无一利”。
于是到了惊蛰,人们就会收集一些草木灰、石灰等撒在墙根处、家中的院子内,熏走家中的蛰伏的虫子,也希望今年的粮田不受到害虫的咬食伤害。还有的人们会手持上艾草、檀香游走在家中的四角,用烟香驱赶走家中的蛇虫、老鼠。
惊蛰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 梨
民间传统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和“离”谐音,吃梨寓意可让各种虫害远离庄稼,保证有个好收成。
从科学角度来说,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烙煎饼
有说法称,山东一些地方有惊蛰吃煎饼的风俗,以前烙煎饼需要生起火炉,有烟有火,意为让害虫在烟火的熏烤中消失殆尽。
吃炒黄豆
而在陕西民间,惊蛰这天要吃炒黄豆,这个豆子是要经过浸泡后再炒制,因为炒豆子的时候,豆子在锅里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象征着虫子在锅中煎熬蹦跳的声音,意为驱除虫害。
吃醪酒
在西北的一些地区,有惊蛰吃醪酒的习俗,人们会用糯米自己酿制醪酒,到惊蛰时节来上一碗,驱走身体里的寒气,让身体更健康。
吃驴打滚
在天津、北京地区,惊蛰则是要吃“驴打滚”的,驴打滚是用糯米粉、黄豆粉做的一种小吃,里面包裹着红豆沙,糯糯的筋道又好吃,这其中的寓意是害虫死、人翻身。
吃炒合菜
惊蛰时节天气还不是很暖和,尤其是早晚温差大,饮食易清淡少酸多甘。炒合菜是一些北方地区的习俗,韭菜、豆芽都是时令美味,炒上一盘清爽又营养,惊蛰食用正合适,也象征和美的意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惊蛰,叫醒了春天所有的美好。即使你无法涉足田野,无法在车水马龙中辨别春雷的声响,但至少能够备下几样青菜,细细地烹饪,细细地品尝,在那一刻,也许就能回忆起基因里潜藏的世世代代关于春天的记忆——那个曾经无数次感动我们先辈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