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经理”朱建国:片片茶叶香满致富路

2023-04-18 09:09:19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四月,乘着明媚的阳光,从普定县出发,行车约四十分钟,来到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在普定县长青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制茶厂,记者见到公司负责人朱建国。

  朱建国是一名退役老兵,1984年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1988年5月退役,退役后被安排到普定县中国农业银行,负责小额扶贫贷款。长期从事扶贫贷款工作,让朱建国和茶农们有了交集,并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朱建国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银行岗位,开始了他的茶叶创业之路。

铆足干劲开茶山

  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是安顺“朵贝茶”主产区之一,也是“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这儿云雾缭绕,层峦叠嶂,森林葱郁,具有茶树生长的天然优势,许多村民都是种茶能手,但大多以个体户为主,茶产业无法实现规模化。

茶山.jpg

朵贝村茶山

  “那时候,我和化处镇政府签订荒山流转合同,自己心里也没底,但作为军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刻在骨子里,所以,一次性流转了900多亩荒山。”朱建国在茶山上笑着告诉记者。

  在朱建国的茶叶种植基地,盘山而种的茶树汇集成一道道绿浪,风过留茶香。谁能想到,15年前这片茶山还是灌木丛生的荒坡。

  2007年,为了能够开垦茶山,朱建国亲自扛着锄头,和工人们一起开山整地。“那时候,刚开垦出来的荒山,才一个星期,里面就又长满杂草,不得不重新清除一遍。”朱建国说,在山坡上开荒种植茶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开荒种茶难,出茶更难。整好了土地,朱建国开始谋划茶叶育苗,通过请教农技人员,自己不断查阅培育茶苗知识,并成功探索出茶叶树无性繁殖技术。

  本想着有了技术,就能大展手脚,奈何2008年遇上雪凝灾害天气,育苗棚里的茶苗几乎全部冻死。第一年,朱建国赔了几十万。

  “换做别人,恐怕早已经打起退堂鼓,毕竟赔了这么多钱。”作为退役军人,军人的品质就是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朱建国说,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重头再来。

朱建国在指导工人采茶.jpg

朱建国(中)指导工人采茶

  从2008年到2011年,朱建国一心一意匍匐在茶苗培育大棚内,茶苗培育成功后,他不仅向全县各乡镇输送优质的茶苗,还将自己流转的山地全部种下茶树,几年后,昔日荆棘丛生的荒山,变成碧波翻滚的茶山。

想方设法提品质

  喝茶容易,做茶难。要想做出好茶,并非一朝一夕。朵贝村有最适合发展茶产业的自然环境,但是做出一杯好茶,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

  “单行间距120厘米,丛间距30厘米。双行种植行距为120到150厘米,小行距为30到40厘米,丛距30厘米。单株双行,保持行距可以让茶树通风,均匀吸收阳光和养分。”朱建国聊起种茶的经验滔滔不绝。

  对朱建国来说,能够做出一锅好茶是最开心的事情。为了做出好茶,他请教制茶大师,招聘种茶能人,虚心向他们学习,积极参加制茶培训学习交流会,多年的不断学习积累,朱建国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制茶能人。

茶叶摊青.jpg

茶叶摊青

  走进普定县长青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茶叶加工车间,各种设备应有尽有。“茶叶加工很有讲究,每一步都会影响茶叶品质,制作一定要规范严谨。”朱建国一边讲解茶经验,一边抚摸着制茶机械,仿佛在抚摸多年的老朋友。

  这些年,因为有朱建国这样的普定茶人对茶品质的不断追求,普定“朵贝”茶品牌名气越来越大,2013年2月21日,“朵贝茶”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这块金字招牌,普定茶叶搭上高品质发展快车道。

朱建国经营的朵贝长青茶坊.jpg

朱建国经营的朵贝长青茶坊

  天道酬勤,苦尽甘来。走进朱建国在普定县经营的朵贝长青茶坊,只见架柜上满满的都是获奖证书,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2017年“黔茶杯”一等奖、2018年第九届“中绿杯”中国名优茶银奖......各种奖项和荣誉是对朱建国多年努力的肯定。


初心不忘助振兴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作为一名退役老兵,朱建国时刻提醒自己,军人要有责任、有担当,一人变富不是富,大家富裕才是富。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数量多,能够带动老百姓就业增收。“现在采摘的是明后茶,这段时间茶叶发芽慢,为了不影响采茶积极性,我特意让村民停两天再上山采茶,确保每人一天能挣到100元以上。”朱建国说,长时间没有降雨,导致茶叶生长缓慢,出茶率低,停工是为了村民挣得更多。

茶山2.jpg

朵贝村茶山

  据朱建国介绍,900余亩茶山,他每年发放务工费就多达50多万元,采茶工辐射周边20多个村庄村民,多的时候,每天有200多人在茶山务工。

  在用工上,朱建国还对特殊人群给予照顾,在化处镇沙子坡村,有一户村民由于身体残疾,采茶速度较慢,拿到的务工费不多,朱建国知道后,告诉员工,不管他采的茶等次如何,都按照最高的价格算。

  “这些年,好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家里就剩老人和无法外出的村民,帮助他们就业增收是我的一份责任。”朱建国说,村民的务工费绝不拖欠,每个星期一结算一次,不限数额多少。

  为了能够发挥茶山的最大价值,朱建国还免费提供茶山作为安顺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最让朱建国骄傲的是通过他的培养,安顺学院有三名学生参加手工制茶评比赛获得一等奖,其中一人为国家级,两人为省级。

  除了一心投身茶叶发展上,朱建国还经常关注社会公益活动。在疫情期间,朱建国积极捐款捐物,为志愿者们送方便面,送茶叶等。

  “我将继续弘扬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示范带动身边退役军人‘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带领群众发展好茶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朱建国说。(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


责任编辑:胡晓 二审:李隽 三审: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