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创建平安幸福乡村——紫云自治县委政法委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

2023-06-14 18:55:55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创建平安幸福乡村。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4月17日,猫营镇黄鹤营村翁弄组联户长胡碧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早上都要在寨子里走访一圈,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协调,确保辖区内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奋进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邻里间的矛盾纠纷本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如果不及时协调化解就会导致矛盾恶化。”胡碧说,比如:“张三家养的鸡进了李四家菜园”等类似小事,通过及时协调化解,对邻里间存在的过失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指正,进而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据悉,黄鹤营村以“六个一”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建设,强化“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机制,进一步强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切实筑牢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为此,黄鹤营村先后被评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县“‘平安乡村’示范村”。

  在猫营镇大河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综治中心主任的李青,正在开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集中培训及院坝会活动。

  “今年以来,我村以网格为单位、十联户为单元,组织召开培训会10场次、群众会8场次,进一步明确网格员、联户长职责,督导联户长加强与联户内群众的沟通,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发挥好十联户的作用,进一步把‘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落地落实、做实做细。”李青说,全村15个村民组共划分为5个网格、41个联户,张贴十联户公示牌41个,实现了网格内群众各类信息的实时掌握、动态管理,搭建起群众沟通的服务平台。2023年以来,该村完成矛盾纠纷排查10条,完成调解10条,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真正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建设为抓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架构,明确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责任,全面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由县级领导包保乡镇(街道)统筹推进,实现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建成县级综治中心1个,乡镇(街道)级综治中心13个,村级综治中心174个,全县划分网格780个,建成网格党小组780个,划分“十联户”5585个,选配联户长5585名,并制定《紫云自治县关于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方案》,落实经费保障,网格员、联户长每人每月100元工作补贴,兑现人民调解员补贴。

  为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优势,紫云自治县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有效发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实行“三级”综治中心互动,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基础服务管理平台功能,明确工作流程,制定统筹协调、议事协商、首问负责等机制,协调纵横联动,形成社会治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及时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开展“三调”纠纷互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业调解“三调”,及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化“三方”协作互动,全面夯实“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用好用活网格员和联户长,明确网格任务清单。在党组织引领下,通过网格员、联户长开展“十联”工作,加强对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的排查化解,确保源头治理有效,切实遏制风险隐患滋生。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社区住户来自多个乡镇(街道),搬来之初,各自的生活习惯不同,好在社区和联户长对我们都特别关心、照顾,真的很感动。”猫营镇龙井社区居民杨文燕如是说。

格凸河镇接访群众工作

  据猫营镇龙井社区党支部书记、综治中心主任任文会介绍,龙井社区共22栋楼、47个单元、住户896户3644人,每个单元选举一名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强的人担任联户长。一个“联户长”就是一个单元的一双“眼睛”,他们主要负责社情民意摸排、矛盾纠纷联调、困难家庭联帮等工作,用一腔热情为社区群众无偿服务,为龙井社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猫营镇龙井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龙井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落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创新“144”工作法,坚持打造以“治理+服务”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提升“治理进度”传递“服务温度”。即找准搬迁群众都来自四面八方这个切入点,构建“熟人”社区;紧扣优化办事流程、优化人员车辆管理、优化地摊特色经济、优化治理品牌打造的“4个优化”,让社区治理从“粗放”到“精细”;围绕群众提事、网格听事、多元议事、群众评事的“4事”,打造精细化服务新格局。

  4月18日,五峰街道中心村党支部书记、综治中心主任梁玉林在该村茅草地组对王明宪家夫妻不和调解后的回访中发现,目前该夫妻间的不和现象已消除。

  “我们结婚都快20年了,今年,因一些小事情导致我们夫妻间出现一些猜疑,经过村两委和村里明事理的人参与调解,我们夫妻间的猜疑全部消除,现在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王明宪如是说。

  据五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廖伟介绍,基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关键在基层,整合现有的调解组织,在街道辖区范围内成立了“两级化解超市”。将街道12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作为“一级化解超市”,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为主,吸纳平安专干、部分网格员、联户长和乡贤寨老共同参与,负责受理调解村(社区)的矛盾纠纷。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立以街道综治中心为主,各股室站所参与、12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和街道法律顾问为辅,司法所为补充的“二级化解超市”,负责受理调解“一级化解超市”未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

         五峰街道综治中心、中心村村委到群众家中进行回访

  “五峰街道在全县率先以高标准搭建的‘化解超市’,增强了矛盾纠纷当事人的参与感,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率,不断创新规范了调解流程。”廖伟说,街道建立了由司法行政人员、平安专干、法律明白人、退休干部、村干部、乡贤寨老、法学会会员等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化解人才库,矛盾纠纷当事人可在人才库里自主挑选调解员。其次,在调解方式上,针对矛盾纠纷类型、复杂程度不同,形成“简单事马上调”“复杂事具体调”“疑难事约定调”“特色事特定调”的调解模式,矛盾纠纷当事人则可根据需要选择调解方式。此外,每件矛盾纠纷调解结束后,均会在一段时间进行“回访”,了解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调解成功率。今年第一季度,五峰街道共排查矛盾纠纷26件,全部成功化解。

  据紫云自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明昌介绍,为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紫云运用“一访二调三报告”工作方式,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常态,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一“访”,即联户长每月不少于2次入户走访,清楚掌握网格内的人和事,第一时间了解社情民意、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排查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排查重点人员。二“调”,即网格员、联户长主动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进行调处,对困难和问题开展政策解答,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风险隐患。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联户长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78件,化解171件。三“报告”,即网格员、联户长及时梳理汇总网格内的有关事务,向村、镇综治中心报告情况,乡(镇)、村级综治中心根据联户长上报情况,针对矛盾纠纷风险点积极开展分析研判,及时进行调处化解,促进邻里和谐。今年第一季度,全县网格员、联户长共推送线索报告单789份。

  此外,近年来紫云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导向,抓实“一稳六化”工作举措,深化“155”工作机制,以“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保持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为工作目标;搭建由村级平安办、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警务室、网格管理室组成的“一办两心两室”一体化运行平台;在公共安全监管、矛盾纠纷调处、重点人员管理、走访宣传培训、疫情防控工作等五个方面充分发挥精准化运用,不断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数字化基层治理 赋能和美幸福乡村

  基层千条线,网络一根针。2022年以来,紫云自治县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信息平台,先行先试、争当示范,高位推动、多方协同,构建上下联动、多方互动的工作格局,积极推动数字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黄鹤营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紫云自治县以基层组织作用发挥难、群众办事和诉求难、社情民意掌握难、组织发动群众难等问题为导向,积极构筑“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信息平台治理体系阵地,探索开展党章党规一键了解、组织生活“直播式”开展、党务村务网上公开、高清摄像头管田间、宜居乡村智慧创建、大喇叭宣传动员等功能运用,一屏观民情、一网管全村,推动管村治村数字化、便捷化、高效化,让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干部和群众少跑腿,提高了便民服务效率,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使基层党组织优势充分转化,力量有效倍增,初步实现了乡村治理从“人为”到“数治”的转变。目前,全县已完成猫营镇黄鹤营村、大河村,板当镇硐口村、同合村,火花镇九岭村5个试点村建设,并逐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

  创新一屏数字治理,搭建乡村治理“助推器”。探索建设数字乡村平台,构建“一屏通全村”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数字模块提质效。为综治中心工作员、平安专干等手机安装“数字平安贵州”小程序,及时采集、录入相关信息,办理派单任务,提高工作质效。科技模块防风险。在重要地段,重要场所安装摄像头,以便及时发现安全险情和偷盗、打架斗殴等警情,实现监控资源应用效益最大化。

  聚焦实际应用,推进创造性探索。坚持“总体架构不变、各村创新推进”的原则,鼓励各试点村结合村情实际和工作需要、群众需求,大胆创新推进数字化赋能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进基层治理试点建设,在全县5个数字乡村试点村,聚焦70岁以上老人的管理服务,在6大功能板块运用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平台搭建“化解超市”,探索数字赋能“枫桥经验”,“早、准、快”打造平安乡村,实现矛盾纠纷发现早、引导准、处置快,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实施“雪亮工程”建设。把各项服务与群众需求不断缩短,按照每个村10个以上点位要求,紫云自治县投入7800万元,以环城环紫2个封控圈,县域国道、省道、县道为辐射线,城区主要场所、乡镇(街道)政府驻地、村主要出口、高速路出口、景区等为重点点位的建设方式,按照每个村10个重要点位,通过点、线、圈、面的结合,实现全县主要交通干线、出城出县通道、乡村主要出口、重要场所、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等1740个监控视频资源全面覆盖。

  快速推进“家门口视频”建设。自2022年5月紫云自治县开展“家门口视频”建设以来,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目标,全速推进“家门口视频”建设。目前,全县新增安装接通“家门口视频”设备3万余户。

  高效促进“两网”融合。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家门口视频+数字乡村+网格化治理”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激活视频监控“看护平安‘雪亮眼’、打击犯罪‘千里眼’、守望家庭‘亲情眼’”的作用。今年以来,通过“雪亮工程”溯源办结治安案件8件,有效预防矛盾纠纷17起。通过探索打造“数字综治中心”,切实把各项服务与群众需求不断缩短为“指尖上的距离”,示范村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集成、监测、研判、指挥、调度、实战等功能。(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陈婷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