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宁山河韵(组诗)
□湘诺

云雾中的镇宁 □邱高顺 摄
1
来自山崖的水
把自己淌成了一条河
穿过镇宁城
奔流
清澈,喊出你我的姓氏
透过月光的皎洁
岸边的荒径纹理回到许多往事
去到山那边
穿城河的水,狭长
再走远一些
宽敞,辽阔
一些事从河面打转涤荡、过滤、淘洗
被冲走
我确信,一条河的澄澈
是世间的哲学
那些无限的隐喻与象征会激荡我们一生
2
风吹过镇宁,吹过海拔520
爱的释义被晚霞带到山坡
火龙果绽放季节的甜蜜
夜色从坝草码头的渡口
讲述红军的长征
生与死,黑夜与光明
一棵草长在江的对岸
风中,头埋得很低
水带着北盘江的记忆
远行
3
路过六马
打邦河清亮
山岗宽阔
鸟飞得很低
与我们保持同样的善良
李花在河谷的两岸漫山灿烂
迎着风,花香弥漫
春天很透彻
这一切与一条苍茫的河
达成和解
4
夜晚,从简嘎而过
月光越过乐运大桥和山尖的树木
我无法清晰叙述每棵树的绿意
坐在缓行的汽车里
惠兴高速像一条镇宁的河
车在其中矮小
车窗外,有鸟鸣声坠落
我们谈论乡愁
看见万家灯火
5
仰望天穹
阳光,白云,蓝天
透明清澈
我们看见了闪亮的名字
弄染,板袍
或许更多
有一些人的名字,我们无法知道
那些砖瓦是一种精神
一直在活着
托起神圣的使命
6
蜂糖梁子,被一场不期而遇的风吹过
时间过得很快,我找不到合适的献词
本寨的群峰之处随风奔泄而来的红色
是整片映山红的合影
如果人间有仙境
我定活到了世俗的外面
与众神,在时间的上面
7
跳花坡的电站
吹着夏季的风
把“革利”两个字
旋转成灯盏的光明
我一眼看不完
山风车无数次转过身子
像极了父亲,一生
重复着刈麦的动作
在四季里
往返
8
茂良的樱桃林
鲜红和甜蜜
是四月的语境
一些鸟鸣盖住我的身子
以及我的姓氏、名字
“镇宁的樱桃甜得像初恋,好吃得无与伦比”
像一句绝句
写在大地
9
小黄姜,顺着打渔寨的坡坎
爬到王二河边
八河水库那边,树林浓郁
我不经意从募役而过
许多关于乡愁的往事
又清晰浮现
我背负着乡音
在山岗
回望,塑造自我
10
茶是江龙的风采
走过一座茶园的青翠
飞鸟对着天空说话
一个人的孤独
并没有被虚空吞噬掉
感谢每一片嫩绿的叶
杀青后重新构筑灵魂的结构
一些词正在山腰溃散
我们在夜晚
在一杯茶水里,谈论
11
辣椒、西红柿、茄子、青菜……
在土地里呼唤
我想起父母
他们一生在泥土劳作里
度过青春时光
夜郎洞喊出远方
我的骨髓会发出悲痛的回音
生命的修辞学
被石头寨的水冲噬
透过潮水
或许,有某个意象
又开始重逢
12
春天的时候,包寨遍野的桃红正在盛开
有花瓣飘落
我还来不及拾捡,它们已随风掉在地上
在桃花上写一份爱情
写她的名字和模样
光束从摇曳的桃树之间倾泄下来
那些被心事侵蚀的日子
在西南石材厂的大理石纹路上
被雕琢,取舍
13
大寨的草莓,鲜红
香甜、可口
天空是大地的一部分
大地是天空的一部分
风以更多的方式
抵达人间
回望那片土地
□罗众

镇宁董箐水电站 □邱高顺 摄
曾记得,那个寨子坐落在岭上一个偏坡的坪上,从寨上的高处俯瞰蜿蜒的北盘江,犹如一条玉带飘落在群山峻岭之间。每年春天,岭上开着白茫茫的桐子花,煞是喜人。记得那年,我们应邀到这个学生家过节,在坐了一个小时的车之后,便下车转爬山路。同事说,这地方往往是抬头看见对门坡的寨子,大声一吼,对面都能听到,却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我觉得这话有些夸张,但是我们走在那崎岖坎坷的山路上,左拐右弯,上爬下坎,确实很费劲。一路上,除偶尔看见坡上成片成林的桐子花开外,大多是大片荒芜的山坡,因为土壤贫瘠,没人开垦种植农作物,任其野草疯长。
我努力搜寻久远的记忆,那寨子仿佛叫板梦。寨上大概有百余户人家,绿树掩映,竹林丛生,芭蕉树稀稀落落镶嵌在房前屋后,时闻鸡鸣狗吠,常有大人小孩坐在家门口休息或编织着什么。彼时,那寨子都是些茅草屋,只有少许砖木结构的瓦房,显然那是个贫困的山村。当然,那时这个区域大多数寨子都是这么个模样,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时隔三十多年之后,现在那地方会是什么样呢?那学生打电话来,说是要我去过农历六月六布依族传统节日,顺便要我去写几个字,还特意嘱咐我要带上毛笔和印章。我有些犹豫,是去还是不去呢?我怕走山路,又怕辜负学生的一片好意。他说:“老师,我去接你,交通挺方便的。”话说到这份上,那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推辞呢?
六月的阳光真好,我们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行驶,一路上气温逐渐攀升,好在车有空调。黄天赐一直和我聊天,让我了解了这些年当地的不少变化。
三十多年前,这是一条铺满沙子的路,汽车过往,尘烟弥漫。六十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四个小时,一天两班车,每每超载,人挤人,空气污浊,坐一次车,受一次罪。下车之后,整个脑子浑浑噩噩,半天才恢复过来。回想当年,记忆尤新。而今,这条贯通南北的县道早已变成了高速公路,笔直宽展,畅通无阻。
越野车在公路上疾驰,窗外的景物一一掠过,山还是那些山,房屋早已不是当年的房屋。公路两侧,不时闪现一栋栋新颖别致的楼房,让人耳目一新。远望山坡,原本光秃秃的荒野,恍惚摇身一变成了蓬勃生机的绿色果林,规模宏大,各具特色。黄天赐看我惊讶的神情,笑着说,这算个啥哦?老师,你到我们那边去看了才知道,那才叫果林哟!
不知道是路途平坦车速快,还是一路聊天,忘了路途的遥远,走了四十来分钟,路程已过半。
三十多年前,谁也预想不到,这里山多石头多,沟壑处处是,交通会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沿途,我被大坡上“之”字型的山道所吸引,这些地方,我们常称为下山区,槽子长,山坡大,从山脚走到山顶,山路崎岖蜿蜒,犹如蟒蛇曲行,上山要走三四十分钟。现在山坡通公路,小车摩托车畅通无阻。尤其是坡上种植的经济作物,上山都是机械化操作,甚是方便。
闲聊中,谈到当年第一次来板梦行路难的艰辛,黄天赐说,老师,那已经成为历史啦!现在无论哪个乡镇,村村硬化路,加之果林田间还修了机耕道,乡村公路纵横交织成网,生产生活极为便利。
我在想,过去南部山区是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穷乡僻壤,现在变化如此之快,令人惊叹不已!黄天赐歪过头来看我的表情,笑了笑,说:“老师你多年没有下来,南部山区的发展变化你是想象不到的。当年一度发展起来的桐子已经被外来的物种侵害破坏了,零星的黄果、橘子、板栗和李子不成规模。现在,上级政府根据南部山区热带气候特点,大胆引进多种特色水果和技术,号召村民大力发展水果种植项目,几年之后,果然有成效。这些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形势喜人。”
车子进入板梦村的地界,映入眼帘的是满坡的一片片、一排排的树林,原先的茅草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碧绿苍翠的绿树。黄天赐突然指着车窗外一片藤状的植物园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我当然不知道,他卖了个关子,笑了笑,看我一脸的茫然,说那是猕猴桃,经济价值很高,好多人家都种上几十亩,甚至更多。几分钟之后,我们的车就开到了坡上的另一片猕猴桃园地。站在园边,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狝猴桃长势喜人,毛绒绒的果实吊满藤架,时有游人穿梭其间,参观拍照。
黄天赐说,周末城里人都会到乡间旅游休闲观光,果子成熟的季节,游人更是三三两两,林主允许客人品尝水果,购买另算,价格优惠。客人既游山玩水,又饱了口福。流连片刻,我们继续赶路,越野车拐过一重坡,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从山上往下眺望,下面就是北盘江河谷了,河谷呈“U”形地貌,两岸坡势平缓,这里成片成片栽种的却是另一种水果植物——火龙果。在都市的超市,我很早就认识火龙果火红鲜艳的模样,就是不知道火龙果的树是啥样儿的。
车子在一处宽阔的路边停下,黄天赐把我带上了山坡观赏,抬头一看,好大的果园,一坡又一坡,种的都是火龙果。我在网上曾经查阅火龙果的相关资料,对火龙果多少有些了解。此刻,亲临火龙果地里,终于见到火龙果的“真面目”,大开眼界。
现在,南部山区普遍栽种一种更为诱人、经济效益更好的水果——蜂糖李。蜂糖李是镇宁自治县五朵金花精品水果之一,因其果实大,味甘甜如蜂蜜的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相传蜂糖李母本之树上方有蜂巢一个,长年有蜂蜜溢出顺树干滴于树根,根系将蜂蜜之精华吸入转换,其果大似当地油桐,称之为桐壳李,更因为果味甜如蜂蜜,后被誉为蜂糖李。镇宁蜂糖李地理标志已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荣获全国优质李金奖荣誉称号。几年来,蜂糖李在市场上紧俏,热销全国各地,每斤四五十元,收入实在可观,它是南部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又一捷径。
其实,南部山区发展经济的路子还很多,比如借助便利的交通、果林种植和北盘江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前景看好。开发农家乐,集观光、吃、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一阵寒暄之后,黄天赐特向大家介绍我,午饭就开始了。桌上丰盛的佳肴不用说,酒杯盛满布依人自酿的“便当”酒香喷喷飘逸。主人来了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之后就开干了。酒过三巡,主人就开始敬酒,我是黄天赐的老师,他自然要先敬我,接着很多朋友都争先向我敬酒。几杯酒下肚,黄天赐看阵势不对劲,连忙给我挡驾。
他说:“今天请老师来过节,一是叙叙旧,二是请老师给我写几个字挂在堂屋作个纪念。把老师搞醉了,那就没戏啦!”
恰逢佳节,满座高朋,杯觥交错。趁着酒意,我提议先写字吧!于是,黄天赐摆好桌子,铺上布依人家自己编织的土布,笔墨纸张悉数上桌,我略思片刻,书写四个大字:“天道酬勤”。“天道”非老天爷也,而是国家的惠农政策。有了好的政策,老百姓辛勤耕耘,生活自然得到改善,环境自然得到改观。
写毕,盖上印章,巴掌声响起来,呼叫声吼起来,OK!
大家回到桌上,继续“跟闹,跟闹!……”(布依语:喝酒,喝酒!)主客频频举杯,欢声笑语洋溢在节日的喜庆之中。
六马花事
□阿黑

千年布依古寨高荡 □邱高顺 摄
刚过完年,北方的朋友就打来电话说无论如何要过来观赏一下六马镇的万亩李花,原因是我给他寄过六马蜂糖李和发过花期时的照片,大片白茫茫的李花,他第一眼还以为是我们这里下雪了,当我让他仔细看过之后,他一直羡慕得不行,他说你们居住在南方就是好,特别是云贵一带,提前进入春暖花开的日子不说,不像他们那里大家都还裹在冰天雪地里猫冬。
花期如约而至。朋友也从北到南。
那天是周末,路上车流滚滚,看花的人特别多,进入沙子乡地界时,朋友就被路边三丛两丛稀疏的李花惊到,他说快停下来,我要拍最先看到的花发朋友圈,让我的朋友家人也分享分享。朋友是搞摄影的,获过几次省级以上的摄影奖,几棵李花被他转了一圈之后,拍出来的效果果然不一般。一只蜜蜂趴在花上面采蜜,给人生动的感觉,一滴水珠在花瓣的边缘欲滴下来,给花朵赋予了水灵,我对他说,你的技术叫摄影,我的技术叫照相。朋友哈哈一笑,说等会给你拍几张,再处理一下,让你的黝黑肤色由黑变白。
本来我们打算到那个叫烂田村的地方走走看看就行,但在行驶途中我接到弄袍村一个好哥哥的电话要我去他家那里看花,他说在六马镇一带,李花要数他们那里的历史最长,都是成年李树,此时开得正繁茂。这位好哥哥甚至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对我说,你既然已经来到六马地界,那你必须要到我家这里来,否则我们就不要以兄弟相称了。这个好哥哥叫兴,我一直叫他兴哥。我们认识已经有十几年了,那是第一次到六马镇时,办完事情之后夕阳西下我们准备回县城,在大路边有个中年人向我们乘坐的车子招手,我给开车师傅说天快黑了,要不带他一程吧。中年人上车之后向我们说他要到县城去看一个突然患病的兄弟,只因从居住的弄袍村赶到六马镇上时,最后一班车刚刚走五分钟,没办法只好站在路边碰碰运气,没想到碰上了好心人。通过聊天,知道这个中年汉子与我一个姓,天下同姓是一家嘛,顿时便有了亲近感。他也毫不保留地对我们说这几年六马蜂糖李逐渐推向外面,效益不错,他将自己的荒山、坡地全都种上了蜂糖李,再过两年就一定会迎来好的收成。临别时,我们互相留下电话,他说李子花开和李子成熟时一定邀我去他家品尝。的确,在每年的花期及蜂糖李成熟的季节,他都会准时打来电话邀请,但我总是婉转拒绝,我是种植过果树的,从种植下去到开花结果是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哪敢更多的去麻烦人家呢?
因为是第一次去弄袍村,我们不得不借助导航。
一路上,朋友通过车窗,手里的相机不断咔咔咔,他说这简直就是花的世界。
弯弯拐拐到了弄袍村,兴哥早就站在路口等我们了,兴哥说先到家里歇歇脚喝杯水再去山上看花。进到兴哥家院子,我看到五张饭桌摆在院子里,显得有些拥挤。兴哥说,这是为客人准备的饭桌,今天要从重庆来一拨看花的客人,刚刚联系了他们,现在已经过了安顺,要在这里吃饭还要在这里住下。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每年花期期间,光是接待远方来赏花的客人收入就超过一万元,当然了,自己一家人在这段时间内有些忙碌,不光是做饭做菜,还要为居住下来的客人做好各种服务,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喝了水,我们随兴哥到他种李子的山坡上,兴哥说这一片原是他分到的荒山,自从种上李子之后,他们家的经济收益一年比一年好,大车小车已经有好几辆了。兴哥介绍完自己的产业后,突然用手指着脚下的水泥机耕道说,做梦都没想到以前到地里的鸡场小道会变成如今的通车马路,过去到地里干活需要二十分钟,现在跨上电动车三分钟就到了,李子成熟时,也无需像过去人挑马驮,客商的车子直接开到地里。
谈到脚下的路,兴哥若有所思,随即,他的脸色逐渐变得沉重起来,我想,可能是大路触动了兴哥的心事。果然,兴哥向我讲起他早些年关于路的往事。
兴哥说,六马镇一带在五六十年前交通非常落后,那时弄袍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到过镇宁县城,甚至没有走出六马地界,从他们村里到六马镇上赶个集,泥泞而夹脚,雨天一步三滑的乡村小路也要走上两三个小时,不要说村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就是有人生病,用竹子加躺椅绑成的滑竿,一寨子的人换着抬都把大家累得够呛,如果遇到的是急病,那就更“老火”了。
如今,通往镇上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再就是通往田间地头的机耕道建设,就凭做农活而言,已经向高效省时省力迈进。
兴哥说到这里,一脸激动兴奋的表情。在他眼里,他们村里好像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且大家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四通八达。
离开弄袍村时,阳光灿烂无比,路边的李花经风一吹,像是在对我们点头微笑,一如兴哥激动兴奋的表情。
我们从山上回到兴哥家,重庆的客人也到了。一个客人告诉我,她去年来过之后,再也忘不了六马镇,所以今年带来更多的伙伴。她指着饭桌上丰盛的菜品说,这些东西在城市里根本就吃不到,特别是五色饭。
吃饱喝足后,我们就要离开弄袍了。
一路李花一路芬芳。朋友说他下次来的时候,一定会带上家人。
上一篇:
《人民日报》点赞黄果树:用好自然珍宝——创新业态,提升旅游品质
2023-09-15
下一篇:
今天《人民日报》深度聚焦安顺关岭牛产业:《兴一个产业 富一方百姓》
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