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平坝白云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观察

2023-09-21 00:21:50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图片

  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将山河相连,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致富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 时间见证了平坝区白云镇的山乡巨变。

图片

秋日白云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白云镇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让百姓的幸福日子别样红火?近日,记者在白云镇的秀丽山水中,在一个个村寨寻找答案。

突出优势特色 培育壮大增收产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近年来,白云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乡村振兴的动能更加强劲。

图片

白云镇田园风光美 陈勇 摄

  记者在初夏时曾到平坝区白云镇,在肖家村、平元村等看到贵州黔坝米业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稻田里已经蓄满水,伴随着一台台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划一、稳稳地插入田中。

  进入秋天,记者再次来到白云镇,远望青山叠翠,近闻万亩稻香扑鼻,空气中已然酝酿好一场盛大的丰收,到处都洋溢着稻谷丰收的笑脸。

  白云镇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气候适宜,是传统产粮大镇,更是现代粮食产业示范窗口,但是曾经这里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白云镇党委书记李达回忆道:“2020年以前,白云镇地形以山地为主,自然条件导致耕种方式受限,靠锄挖、犁耕、手种、镰收的传统农耕方式,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农业效益低下。”

图片

无人植保机在白云镇水稻基地作业

  改革破难题,因地制宜谋发展。2020年以来,白云镇加强坝区“宜机化”示范点建设,联通地块、优化地块布局、合理布局沟渠,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的地块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下田耕作的标准农田。

  “我镇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整镇建设,严格执行党政领导领办种植示范制度,2022年镇班子成员领办水稻种植示范面积2200亩,经过测产,去年我镇水稻种植18800余亩,均产600公斤/亩以上,在受干旱天气影响下实现了增产。”李达说。

  不但要因地制宜,还要提质增效、做“有”做“特”。

  借助万亩大坝地理优势,依托“平坝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白云镇不断提升优质大米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该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积极培育了黔坝米业等省级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农村增颜提质 和美乡村绘出新景

  一望无际的田野、五彩斑斓的农家房屋、四通八达的乡间道路……乡村,曾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乡村,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美丽林下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2年来,白云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加快宜居乡村建设,高质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一批生态良好、村庄整洁、风貌协调的宜居乡村。

  走进林下村,河边的村居干净整洁、错落有致,远处,金黄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翻滚着波浪,描绘出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说起林下村的改变,村民郑发顺感悟很多。“过去村里垃圾胡乱扔,污水随便泼,屋外脏乱差。如今,林下村经过宜居乡村整治,环境大大改变了,宜居宜业又和美!”郑发顺说。

图片

林下村景色怡人

  随着郑发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曾经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水榭亭台、到处都是五彩斑斓的美丽农屋和整洁的道路。

  近年来,林下村以打造“宜居乡村”为基础,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引导村民崇尚文明生活,每个小家的“小美”,正在聚合成宜居乡村的“大美”。

  要“面子”更要有“里子”。为增添乡村“内涵”,林下村连年开展“文明好家风”“五星文明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活动,深入挖掘和寻找收集思想淳朴、积极向上的家风家训家规和优秀家风人物、故事,进行宣传表彰,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并及时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影响和带动更多村民建设村庄。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白云镇全域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和环境整治,整合邢江河、槎白河、油菜花田等景区资源,将景观打造、故事宣传、文化传承融入农旅融合发展规划之中,修建停车场、公厕等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2022年,白云镇对全镇黑臭水体和畜禽粪污进行全面排查,排查畜牧养殖企业49家,指导企业对禽畜粪污处置进行规范,今年共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9吨。

  “白云镇党政领导班子带头包保联系村,各股站包保路段,村‘两委’带领党员和群众每周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清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李达说,白云镇持续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和管护,提升乡村道路和公共设施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白云大道建设,绘出和美乡村新景。

因地制宜  农旅融合探出新路

  秋收稻花香,田园美如画。贵州省“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平元村,依托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让农旅融合发展的列车阔步向前。

  据记者了解,白云镇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陆续开发了七彩梯田、百幅田园美景图、生态长廊等游玩项目。今年4月份以来,丰富的游玩项目吸引了许多家长带孩子前来游玩,同时,园区研学活动持续火热,一批批学生走进乡村,亲近自然、寓游于学。

图片

      学生们“沉浸式”研学。 记者 桂传念 摄

  自2015年以来,白云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成功在平元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订单农业、观光农业,有力推广“有机水稻”、“三物共生”、“稻+N”等农特产品。今年油菜花开一季,吸引游客8万余人,实现园区旅游营收近100万元,大米售卖300余吨。

  邢江村位于平坝区南面,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布依族村寨。该村地处“大河十三寨”布依族聚居区腹地,近年来,该村围绕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培育地方农特产品,发展传统手工艺品,发展民宿露营旅游产业,打造青年网红打卡点和中产收入人群休闲度假地,带动农特产品、手工艺品销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

      林下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以上坝美丽乡村为核心,盘活村里的闲置山塘、木屋和场地,着力整合碎片化资源,打造露营基地,发展近郊游,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新路子。

  在肖家村,2023年第十届“孝心杯”夏季篮球赛邀请赛于今年6月30日开赛,持续17天。线下平均每场比赛2000余人观看。此次比赛吸引了周边村寨群众、周边县区群众前来观赛,给村里带来了人气,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让赛旅融合成为白云镇融合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云镇地处平坝城区西南面,境内有秀丽多姿的“邢江河自然风景区”,新石器古人类遗址“古老的飞虎山”,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平庄、肖家的汉墓群”等,是休闲避暑、生态旅游的好去处。2022年,白云镇还入选贵州“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

  近年来,该镇坚持壮大一产、做强二产、积极催生三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接二连三”有效衔接。今年该镇已携手黔坝米业开始启动5000万元以上“有机田园、孝稻空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持续促进全镇农业健康发展,不断促进农旅、文旅、赛旅融合发展。

  接下来,白云镇将持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做足功夫,关注脱贫人口“3+1+1”保障,筑牢民生保障防线,确保不突破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继续完善农村的水、电、路、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垃圾、污水、厕所等民生短板,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白云镇将继续依托万亩大坝优势,持续扩大稻+N发展规模,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确保18000亩的种植任务不减。在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上,依托平元村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和肖家村有机田园、孝稻空间两个田园综合体,做足做活稻田和油菜文章,将农业和文化、旅游紧密联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李达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婷婷 李超然


责任编辑:顾宇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