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山水好风光——关岭坡贡镇凡化村“和美乡村”建设观察

2023-09-28 02:12:47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初秋时节,走进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凡化村,一条清澈的河流缓缓流淌,河边的村居干净整洁、错落有致,远处,金黄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翻滚着波浪,呈现出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图片

凡化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凡化村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精心描绘“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色有景、有韵有质、各美其美”的凡化和美新画卷。

  “在和美乡村建设实践中,我们着力村居环境打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意保护传承屯堡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和美乡村建设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逐步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迈进。”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党委书记张袭龙说。

提升品质  打造宜居乡村

  九月的凡化村,充满诗情画意。走进村内,许多人家门前都建有小花坛、小菜园,室内室外干净整洁。村民王玲琴小卖部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

图片

村内随处可见的文化墙

  王玲琴告诉记者,凡化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好,来玩的人多,小卖部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几年前的凡化村,可没有这么干净,村中垃圾乱扔,河里污水横流。”说起以前的村居环境,村支书陈新直摇头。

  凡化村沿河而建,一条长长的凡化河从村头一直延伸到村尾,连通整个村庄。

  脱贫攻坚前,村里基础设施不完善,几乎家家户户都靠在河中挑水生活。由于缺乏规范管理,河道内杂草丛生,淤泥满沟、垃圾成堆,行人路过往往掩鼻而走。

图片

凡化村整治后的河流

  原本清澈的“母亲河”却变成了困扰村民的“烦心事”,凡化村干部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居环境美,河道必须美。如何治理凡化河,成为凡化村打造宜居乡村的当务之急。

  “去年,在坡贡镇政府的指导及驻村工作组的协助下,村‘两委’多次召开群众会、小组会和院坝会,充分倾听村民意愿,动员大家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实现‘共治共享’”陈新说,经召开群众会动员,村民们都愿意为建设家乡尽力,纷纷捐资治河,筹集资金达15万元,治理长度为2.5公里。

  三分治理七分管。为保障河道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确保河道整治实现管护常态化,村里还专门成立了河道治理委员会。

图片

凡化村一角

  治理后的凡化河,干净,清亮。秋日里,踏着清晨的暖阳,漫步在河边的人行步道上,望着清澈的河流,闻着清新的稻香,心情自然舒畅。

  河道改善了,村居环境也得跟着提升。凡化村以安顺市创建宜居乡村为契机,以“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群众主动干”的方式,激发内生动力,鼓励村民共建共享美丽乡村,每月会定期开展“月末大扫除”“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为解决垃圾存放影响村容村貌的苦恼,经过与村民协商,我们实行卫生收费管理。”陈新说,垃圾清理不及时,致使垃圾池里垃圾堆积如山、臭味熏天的现象在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凡化村实行垃圾清运收费管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厚植文化  涵养文明乡风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深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外在美丽得体,又要内在充实丰富,面子里子缺一不可。

图片

村内的文化墙

  凡化村从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美如画”,在宜居乡村建设中,不仅注重外在的品质提升,还注重厚植文化,培育文明新风。

  “对村居环境的改善,只是满足群众最基本的需求,让村子变得有‘品味’,才能提升村民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张袭龙表示,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提升村庄的内涵尤为重要。

  为此,凡化村在改善村居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村庄内涵,以保护乡土文化物质载体为根本,在保存古民居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采取“以旧修旧”的方式,发动群众利用废旧竹木、石材,自发制作花篮、木椅、简易文化墙等美化庭院景观。

图片

凡化村打造的“微景观”

  同时,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核心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户院落空间,打造景观点100余处,改造“三园”100余户,让村里墙里墙外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有了外在的“品味”,如何提升“内在美”?凡化村注重乡村文化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将特色文化、历史底蕴融入乡村建设,使和美乡村更具内涵和魅力。

  今年3月,关岭自治县2023年首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凡化地戏艺术节在凡化村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的11支地戏队伍齐聚凡化,展现地戏非遗文化之美。

  凡化地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凡化村地戏队仍有近40名成员。“村里举办地戏节可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同时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热爱地方民族文化的意识和信心。”关岭自治县委宣传部部长胡一平表示,安顺地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有效提升了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片

位于凡化村的民宿“尧珈·凡舍”

  乡村文化需传承,更需展现与保护。当前,凡化村村级文化陈列馆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对外开放。“我们村属于明代调北征南军屯的一个分支,不仅有许多老建筑,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凡化地戏,历史底蕴厚重。”陈新介绍,村里建设文化陈列馆就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凡化村的乡村文化,留住浓浓乡愁。

  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凡化村民俗、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潜移默化中影响乡村文化生态、村民生活习惯。

  除了挖掘乡村文化,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凡化村将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文明祭祀、赡养老人、关爱妇孺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养成了主动参与、共同保洁的村居环境的好习惯,凝聚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和正能量。

找准产业  拓宽增收路径

  建设和美乡村,产业是重中之重。

  “我们在改善村居环境、挖掘与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把产业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陈新说。

图片

凡化村茶园

  临近中秋佳节,在关岭自治县党外人士活动中心,该中心负责人、关岭澹雅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赖先红带着工人在茶产品展示区忙碌着,称重、包装、发货,一刻也没停歇。

  “当前,临近中秋,咱卖的最好的就是坡贡的凡化茶系列产品,供不于求,都卖断货了,客户一直打电话催货,都急死人了!”赖先红焦急地说着话,脸上却掩不住高兴。

  2019年,赖先红作为文化扶贫志愿者从四川来到关岭,关岭的好茶叶让他锚定了发展目标。

图片

凡化系列茶产品

  “关岭的茶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我们主打凡化白茶,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异常丰富,很受资深茶客的青睐……”赖先红介绍起凡化的好茶叶如数家珍。

  2022年3月,在关岭自治县委统战部牵头下,注册商标“凡化茶”,并选派多次在省制茶大赛中获金奖的凡化村茶人郑昕杰前往福建安溪、政和,学习白茶制作技艺。

  紧接着,在坡贡镇人民政府的项目资金扶持下,整改加工车间、添置更新设备,于2022年10月取得生产认证。采取坡贡镇负责产业种植、郑昕杰团队负责加工制作、赖先红团队负责包装营销的方式。目前,在坡贡,一条完整的种植、生产、销售链已经形成。

  “从去年10月至今,凡化茶卖出3.26万斤,销售额达413.2万元,可收购坡贡镇3600亩茶园茶青,直接带动辖区茶农增收。”赖先红说。

  茶产业只是凡化村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在种植方面,除了茶产业,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还种植有1500余亩花椒、1400余亩小黄姜。

图片

凡化村工厂化陆基养鱼基地

  在养殖方面,依托凡化河穿村而过的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120万元新建工厂化陆基养鱼基地,年产量可达9万斤商品鱼。

  “随着凡化村村庄环境的改变,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我们正在谋划发展村里的旅游产业。”张袭龙介绍,凡化村距离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仅8公里,借着区位优势,镇里提出“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农旅一体、振兴乡村”的发展思路,计划把凡化的乡村特点、人文特色、农业特产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全力打造“有花可赏、美食可尝、水上可戏、文化可承、民宿可居、农业可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如今,凡化村和美乡村颜值与内涵并存,一幅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和着和美乡村建设的号角,在关索大地铺开和吹响。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继平 伍水清 陈明


责任编辑:顾宇 二审 李隽 三审 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