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安顺日报10月20日 副刊

2023-10-20 15:48:02    来源:   安顺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叶辛的贵州缘

□陈家昌

  40多年前,叶辛在贵州完成小说《蹉跎岁月》的构思和写作。今夏,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岁月未蹉跎》在贵州开拍。叶辛与贵州的缘,岂止一个深字了得。

  今年七月下旬,首部记录作家叶辛创作生涯的传记电影与电视纪录片《岁月未蹉跎》在贵州黔南惠水县“叶辛好花红书院”举办开拍仪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蹉跎岁月》是作家叶辛的成名作,小说最初连载于《收获》1980年第五、六两期,一时洛阳纸贵,第五期印50万份,第六期加印至创纪录的110万份,还不容易买到。

  自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初版《蹉跎岁月》单行本以来,不断再版,目前已经有23个封面不同的版本存世。2019年,《蹉跎岁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之列。1983年,由叶辛改编,蔡晓晴执导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立即在观众中产生轰动效应。从此,“蹉跎岁月”一词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知青生活共同认知的一个代名词。

  一方净土,在砂锅寨圆梦

  我与叶辛是1969年3月31日乘坐同一列绿皮火车到贵州插队的。他插队在修文县砂锅寨,那是一个三县交界之处偏僻而又贫瘠的山寨。寨子里勤劳、淳朴、善良的村民一直把叶辛当作自己人,坦诚相待,手把手教会他各种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使他能尽快适应从一个都市学生到内地山寨农民的角色转换。村民知道他喜欢看书写字,就把村里小小的土地庙给他作栖身之所,使他在动荡的年代里有一方小小的安心思考和读书写作的“净土”。土地庙人迹罕至,每天劳作之余,叶辛就在煤油灯下潜心阅读和写作。我想,这里应该就是他萌发作家梦的地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叶辛在砂锅寨整整度过了十年零七个月。1979年10月,当而立之年的叶辛离开砂锅寨到贵州省作协去上班时,他已在中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他在土地庙里创作的《高高的苗岭》《风凛冽》《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长篇小说,都已公开发表,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高高的苗岭》还被改编拍摄成电影《火娃》,在全国公映。其实,《蹉跎岁月》的构思和部分初稿,也是在土地庙里完成的。由此可见,砂锅寨确实是叶辛圆作家梦的地方。

  砂锅寨也是叶辛圆爱情梦的地方。叶辛是与妹妹叶文一起到修文插队的。叶文有一个同学叫王淑君,在周边的山寨插队,王淑君经常到砂锅寨探望叶文。由于担心回去路上的安全,叶文就让哥哥送王淑君。山间的小道上,19岁的帅小伙叶辛和17岁的美少女王淑君结伴而行,成为深山旷野的一道美景。他们1979年春节结婚时,叶辛的身份依然是知青,他的户籍应该还在修文县砂锅寨。

  叶辛还把砂锅寨乡亲当作自己人。记得前几年春节里的一天,叶辛请我到饭店陪专程来上海探望他们夫妇的砂锅寨老邻居吃饭。席间,有一位老汉不断向叶辛诉说着什么,叶辛认真倾听,并且循循劝慰他。后来叶辛告诉我,这位老人年轻时曾与他一起在村校代过课。后来代课教师转正,他因被算错年份而影响了退休待遇,希望叶辛帮他向有关部门证明一下当时的情况。后来,叶辛真的去做了这件事。

  前几年,叶辛回砂锅寨,山寨里的老人对他说,你也已经70多岁了,终归要有一个养老的地方吧。我们寨子里已经商量过了,你们夫妇什么时候想回来,我们都欢迎你们在这里养老。

  一束“春晖”,为孩子们奔走

  叶辛对我说过,插队之初,队长看他有点文化而且又会讲贵州方言,于是让他去砂锅寨村校当代课教师。他目睹破旧不堪的校舍和衣衫褴褛的孩子,心中五味杂陈。贵州山村的冬季十分湿冷,孩子们都会提着放着炭火的竹篮子进课堂取暖,未燃尽的炭火冒着烟雾,使小小的教室乌烟瘴气,甚至难以呼吸。

  有一天,叶老师被烟熏得实在太难受,冲动地拎起第一排靠讲台位置的一个竹篮子,气冲冲地往教室大门外扔出去。这时,只见一个瘦弱的孩子匆忙跑到门外,捡起竹篮子紧紧捂在胸口上。叶辛说,他看到那穿着单衣的小孩,又冷又怕,瑟瑟发抖。他的旧衣服有好几个破口,隐隐露出冻得发紫的皮肤。叶辛讲到这里,我看到他眼眶里噙着泪水。

  叶辛很早就说过,要改变贵州贫穷面貌,首先要发展贵州的教育事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记得1982年我毕业留校在贵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就曾请叶辛到校为学生讲授作家写作专题。叶辛对我说,这些孩子们遇到了中国发展最好的时代,真希望他们能够成才,并能够帮助更多乡亲们学习文化知识,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更多人的一生。

  叶辛一直没有忘记砂锅寨的孩子们,觉得应该为他们建一所像样的学校。于是,本世纪初他牵头联系上海爱心企业家捐资,由著名建筑大师邢同和亲自设计,在砂锅寨建起了一座拥有三层教学楼和标准运动场、图书馆的学校。叶辛为这所图书馆捐了许多孩子们爱读的书。2004年,修文县人民政府将学校命名为“叶辛春晖小学”。

  最近十多年来,叶辛和我经常应宏善教育扶贫项目奚剑鑫董事长之邀,结伴到贵州义务支教,为各地州市县的校长、教师和机关干部作讲座。叶辛是个大忙人,但是只要教育扶贫需要,他肯定会欣然接受,且认认真真地完成讲课和考察任务。我们都知道,他喜欢这项活动,因为他心中一直牵念着贵州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一个身份,为风物人情书写

  叶辛不善饮酒,但他对贵州酱香酒很有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写作出版过许多相关文章和书籍,其中《茅台酒秘史》在国内外影响最大。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一些指责茅台酒的议论。叶辛发表杂文,指出“我从来没有读到过英国人骂苏格兰威士忌的文章,我也从未见过法国人调侃科涅克白酒的文字,走遍世界各国,但凡出产名酒的国家,我们听到的都是对自己国家名酒的盛赞,而且不少酒的价格,要远远超过我们的茅台酒。”因此,叶辛呼吁《不要折腾茅台酒》。这篇文章尽管不长,但有理有据,态度鲜明,很有说服力。

  叶辛对于黔菜也情有独钟。他请人吃饭,大多点的是贵州菜。他谈到黔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甚至经常向专做黔菜的黔香阁饭店负责人推介贵州各地各民族的风味菜肴。例如,有一道“扎佐蹄髈”,就是他插队的修文县扎佐镇的农家菜,是当地农民用自家的酸菜和蹄髈烹制而成的,酸爽解腻,很受上海食客欢迎。

  和叶辛一起喝茶,他总是夸贵州的茶叶好。他写过多篇赞美贵州茶叶的散文,文中提到中国最古老的茶树化石,是在贵州发现的;中国每年采茶最早的地方也是在贵州。2022年元旦,他参加了在兴义举办的“中国茶叶第一采”活动。今年初春,他快递来惠水的涟江翠芽和遵义红茶,我泡给亲友喝,大家都说汤色鲜亮,入口回甘,味道醇厚,非常好喝。

  叶辛爱贵州,贵州领导和群众也始终把叶辛当作自己人。他插队的修文县砂锅寨,把他居住过的小小的土地庙作为“叶辛旧居”保护起来;黔南惠水历史名镇好花红专门建设了叶辛书院,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叶辛还被聘为贵州旅游文化大使、贵州茶叶形象代言人、“天下贵州人”轮值主席等。一些地、州、市、县,纷纷给叶辛颁发聘书,希望他为本地旅游文化和土特产代言。我插队的紫云县,也于去年向叶辛颁发了旅游大使的聘任书。

  叶辛的足迹,走遍了贵州全省88个地、市、州、县,他对贵州山山水水熟稔于心,因此,他小说的场景,大多与云贵高原有关。

  大约十年前,叶辛送我一本精装版《叶辛的贵州》。这本散文集分四个部分:插队生涯、村寨忆往、黔山贵水、情系山乡,介绍了贵州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景观,乡土文化以及作者对往事的追忆。我曾写过书评,认为这本书的书名大气,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与贵州关系的自信。同时,这本书的编辑也有新意,能够使不同读者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前两年,叶辛又送我一本手写稿影印的散文集《打开贵州这本书》。翻开书页,欣赏他流利的笔触在方格稿子里潇洒地展现着“醉美贵州”的点点色彩,回味他笔下我们都很熟悉的地方甚至同游时的场景。读到他给贵州相关部门提出的思考和建议,如《旅游应该有新思路》《给百里杜鹃建言》《古村镇开发》《格丼河去哪了》等文章,能够体悟到一位爱贵州,期盼贵州后发居上的老知青、老作家的拳拳之心。

半城山水,半城烟火

□刘婧怡

  幼时的我家一直在东郊,对安顺城的最初、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条两边林立着砖木结构小商店的长长石板街,我的老祖祖就住在这条名叫“太和街”的街道上。每到周末,我的父母便会带着我乘坐中巴车,从东郊“进城”看望我的老祖祖。对于住在郊区的孩子,“进城”这个词诱惑极大,城里有各种好吃的、好玩的,还有一看到我就放下手中事带我去巷口买奶油小蛋糕的老祖祖。老式奶油小蛋糕有着吸睛的芭比粉加透明盒盖外包装,蛋糕师傅在有限的蛋糕面上用果酱裱写着“快乐”二字,这大概也是老祖祖执意要买蛋糕的缘由吧。小蛋糕滋味如何早已淡忘,迈着金莲小脚走在热闹非凡石板街上逢人打招呼的老祖祖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我开始读书后,才对安顺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放学后总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从市建司抄小路到儒林路吃小锅凉粉。大家围坐在小小的桌边,准备好小碗、勺子、筷子和老板用竹片编制的隔热圈,翘首以盼渎得入味的小锅凉粉抬上桌,边吃边聊着学校里的轶事见闻,在吃完一锅小锅凉粉后分赴补课班。周末,也会约着同学来一场现今流行的CityWalk,碰头地点必定在民主路上的西西弗书店,先把大脑“喂饱”精神富足后,再开启逛吃之旅,老东坡的丝娃娃、七小豆腐皮和夺夺粉、小舒冰浆、太和街烙锅、左记豆腐圆子等都是经常光顾的店,吃饱喝足也不忘去大机房跳一下跳舞机,舒展筋骨。当时,小城的文娱活动并不多,但小城的人善于自己找乐子,粉面馆里一杯早酒一碗粉面就是一个上午;文庙门口的象棋摊一杯茶一个棋盘就是一个下午;虹山湖逛一圈烧烤摊吃一遭就是一个夜晚。

  再到后来,去了外省读大学,才知道安顺城内抬眼可见的景色,在其他省市眼中竟能用“景点”形容。“天下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中国最美最长水溶洞龙宫、神秘的天龙屯堡、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园格凸河风景区、安顺城市会客厅虹山湖公园……安顺这座小城拥有的国家5A级、4A级、3A级景区,虽在我们眼中稀松平常,但在其他游客眼中却构成了奇美的喀斯特山水自然画卷,巍峨雄奇,如珍如宝。大学期间,每每向往的便是暑假,在其他省市的同学难忍桑拿酷暑天时,我却沉浸在21℃的清凉之中。夏季傍晚阵雨下过,一扫白日的些许燥热,彩虹悄悄爬上天幕,被太阳晒过的泥土植物也随着雨水的洗礼散发出自然的清香,气候舒适,空气清新,“天然大空调”“绿色大氧吧”名符其实。

  如今已回安顺工作了十个年头,不羡慕大城市的繁华与高收入,反而庆幸留在了家乡这座舒适安逸的小城。春天,到平坝农场、黄腊龙青踏青看樱花,到宁谷下哨赏桃花;夏天,到十里荷廊、石头寨、浪塘村赏荷戏水,到九龙山森林公园避暑乘凉郊游;秋天,到双堡十二茅坡摘黄桃,到蔡官罗大寨秋游赏银杏;冬天,到关岭冰雪小镇滑雪,到紫云黄鹤营泡温泉……在忙碌工作间隙中享受着生活,感悟着生活。坝陵河大桥低空跳伞、世界第一高蹦极可以舒缓工作中的压力,屯堡地戏的锣鼓声响起又梦回大明踏上寻根之旅,农历五月二十八旧州抬城隍、布依六月六等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民族风情浓郁,荞凉粉、恋爱豆腐果、烤小肠、小裹卷等特色小吃让人眼花缭乱、食欲大动。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座风景如画、平安顺意、烟火气十足的西南小城,许你21℃的清凉夏天,带你在惊奇山水、多彩四季、厚重文化、人间烟火中体验360度的圆满人生。

安顺 不仅仅安顺

□高传江

□习安河畔 宋兴平 画

  午夜过后,洗漱完毕准备睡下,老婆却突然提议去吃烤小肠,想想这两年为了带孩子,这种“夜生活”已离我们很久远了,今天正好孩子被外公外婆带去住,我们可以借此享受这种久违的“二人时光”。作为一名“习惯性失眠患者”,老婆的提议于我,可谓是正中下怀,一拍即合,于是起身,换衣,下楼。

  午夜的安顺街头,风也清爽,月亦朦胧,城东的新天地美食街,人潮涌动、人声鼎沸。一头扎进喧嚣嘈杂的杨孃孃屯堡烤小肠店里,在略显疲倦的服务员的招呼下,坐定点餐,小肠两份,烤肉些许,啤酒几瓶,在滋滋冒油的诱惑中,小肠Q弹的口感与香浓的味道不断交织,几口凉透心的冰冻啤酒下肚后,夜宵正式开始,享受散漫自由,伴随着氤氲热气,老婆甚至笑谈调侃起了我们那些尴尬而不失有趣的恋爱时光。

  我在安顺生活十年,在我印象中,安顺的烤小肠是最近几年才风靡起来的,应该是上了美食节目《人生一串》之后,才被世人所知。其实安顺烤小肠由来已久,源于屯堡名村九溪,作为食客的我未完全考证,也许应该是屯堡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安顺夜宵的“明星单品”,霸占安顺夜宵排行榜的“网红头牌”,每有外省朋友到访,夜宵首选必是烤小肠,四方朋友围炉而坐,服务员将加工后的小肠切成拇指大小放入烤盘,再盖上特制的盖子,以防止小肠因高温刺激而产生“炫丽的舞姿”跳入食客怀中,适时揭盖翻转“调整姿势”,二十分钟后,小肠烤制而成,表皮酥脆,内里软糯,配上特制的蘸水,朋友们大块朵颐,滋滋的清脆声与满口爆汁神奇碰撞,直击味蕾深处,心如平湖,一瞬平静。回味时举杯欢呼,长歌纵酒,夏日晚风,人生不过如此。

  老婆是一个简单的人,在旁边肆无忌惮的划拳声中,口腹之欲满足后表现出满满的幸福。我突然想到,这个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孩当初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没本事”在北京混下去,而是对家乡与生俱来的爱,爱到骨子头,爱进磁场里,相互认同,相互吸引。我曾见她疾言厉色与人争辩安顺的美食,坚决“捍卫”安顺美食在贵州的地位,她说,光一碗夺夺粉就能让你大开眼界、爽心豁目。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普通人生而平凡、接受平凡、追求平凡,不要过度追求意义,要知而足,去爱当下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不求圆满,只求小满,小满胜万全。普通人的生活,追求的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追求的是闲情逸致的舒适度,追求的是气定神闲的安全感,寻常烟火,小满人生。

  我想,于老婆,安顺,不仅仅是安顺,不仅仅是作为拥有世界级旅游奇观黄果树大瀑布的安顺,而是作为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的根魂,给了她安全感和满足感。突然想起十年前,我受够了深圳的闷热,受够了大城市的职场人生,提着蛇皮口袋狼狈地回到安顺,初始徘徊犹豫,而后定居安家,于我,安顺,也不仅仅是安顺,不仅仅是作为21℃凉爽的安顺,是它的精神、它的气质、它的烟火气,给了我人生小满的“小确幸”。

  “更重要的是你遇上了我”。对烤小肠一翻风卷云残后,老婆眯着眼在烟熏火燎中迷失了自我。

未到安顺,无以圆满

□陈应娴

  住民宿避暑旅游、到古镇感受慢生活节奏、体验沿袭600年的民俗文化、山间露营、寄情山水……安顺以其特有的城市特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她、了解她、亲近她。对于游客而言,安顺对精神世界具有承托的作用,只有来到安顺,才能真正“得其所”,才能体验到360度圆满的人生。

  在内卷严重的大环境下,安顺保有慢的境界。这为台湾作家龙应台所向往,她在《慢看》一文中写了好友到贵州考察时遇见的一个有趣情景: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好友觉得,蹲在田埂上什么也不做,貌似是一种浪费。如同在都市生活的大多数人,习惯了努力干事,稍有偏差,便惭愧没有让精力和时间实现效益最大化。来到安顺,功利心会得到削弱。在安顺市大西桥镇鲍家屯村,有为数不多的几名中老年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手工制作屯堡服饰,据说这项工作如今完全可以通过机械完成,然而他们仍坚守着这门技艺,像是对精神家园那般笃定。在安顺,诸多显示无用之用的事物,会让人从头脑的理性权衡,转换到心灵的直觉,不再畏惧时间的流动,体悟到: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走近安顺的山山水水,清新的空气让人舒爽,天很蓝,云很近,在安顺山水的怀抱中,“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有了最鲜活的阐释。此情此景,难以不催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除了以黄果树瀑布为首的景点星罗棋布,安顺还有独特的屯堡文化。600年前,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军队和随军军属在此驻扎,此后世代沿袭,直至今天。在安顺天龙屯堡等地,可以看到保留相对完好的屯堡建筑,还有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人。当你行走其间,与那些穿越时间长河而来的人们相遇,再难困囿于一己小悲小喜。

  何谓360度的人生?——不论高峰,还是低谷,所有遭遇能“接住”,并且把经历内化为能量,便能称其为360度的人生。安顺,让人通过安放精神世界,实现在高峰时平和,在低谷时豁达,汲取各阶段的养分,成就圆满的人生。



责任编辑:陈亮 二审 李隽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