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云自治县五峰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优化民生服务、抓实基层社会治理、做强富民产业,推进农旅融合,奋力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村民挖收红芯红薯
优化民生服务 提升群众满意度
“有事找社区居委会,党员干部就会来帮助解决。”五峰街道城北社区居民陆小香说,之前,这条小路坑坑洼洼,下雨路面就积水,修缮后出入方便了。陆小香说的这条路,位于城北社区1组约50米的城中小路,是10多户居民每天出入家门的路。
“这条小路是五峰街道城北社区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组织晒单’的服务模式,由县委统战部的两名党员‘接单’,并修缮硬化完成的。”城北社区支书杨慧说,今年来,城北社区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引领,通过入驻社区13家机关单位的在职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微心愿群”,社区将群众的意见需求发布到微信群为“社区派单”,报道党员在群里认领并完成“微心愿”为“党员接单”,通过“5单”闭环运行,解决了“微民生”,融洽了“微关系”,实现了“微治理”。
五峰社区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业务
“今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双报到’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坚持推动关口前移、资源下沉,通过社区党支部‘吹哨’、网格内资源报到的形式开展服务,推动各方资源下沉,解决居民大事小情。”五峰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啟超说,截至11月中旬,城北社区和五峰社区群众点单63单,社区派单63单,党员接单63单,派单完成群众满意度100%,大大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筑牢基层治理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结婚快20年了,今年,因一些小事情导致我们夫妻间出现一些猜疑,经过村两委和村里明事理的人参与调解,我们夫妻间的猜疑全部消除,现在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五峰街道中心村村民王明宪说。
“基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关键在基层,整合现有的调解组织,我们在辖区范围内成立了‘两级化解超市’,将街道12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作为‘一级化解超市’,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为主,吸纳平安专干、部分网格员、联户长和乡贤寨老共同参与,负责受理调解村(社区)的矛盾纠纷。街道各股室站所参与、12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和街道法律顾问为辅,司法所为补充的‘二级化解超市’,负责受理调解‘一级化解超市’未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吴啟超说,通过以高标准搭建的“化解超市”,增强了矛盾纠纷当事人的参与感,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率,不断创新规范了调解流程。同时,街道建立了由司法行政人员、平安专干、法律明白人、退休干部、村干部、乡贤寨老、法学会会员等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化解人才库,矛盾纠纷当事人可在人才库里自主挑选调解员。
已完工的城北社区硬化路
据了解,五峰街道城北社区将辖区划分为6个网格,社区党员全部编入网格,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在网格认领岗位、开展服务、接受监督,构建“党员示范带动、居民主动参与”的小区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创新推行“自选模式”,通过调解人员“随你选”、调解方式“任你挑”、调解场所“你来定”、调解效果“回访你”的四个“你”方式,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今年来,五峰街道共排查出矛盾纠纷和上级转办的信访事项共94件,其中山、林、水、土、草、矿权属纠纷25件,婚恋纠纷26件,家庭矛盾12件,邻里纠纷13件,基本民生18件,目前已化解94件。
做强特色产业 助民增收致富
时下,正值生姜挖收季节,五峰街道板香村生姜种植基地里,不少村民剪茎叶、去泥、装框、搬运等忙碌着采收生姜。
“刚出土的生姜丰盈饱满、色泽明亮,平均每株重达1至3斤,亩产达5000斤,以每斤2.5元的价格卖给收购商,亩产值1.25万元,每亩除去6000元的种植成本,利润有6000多元。”种植户蒋宁静拿起一株生姜说,今年她在板香村流转土地种植了150亩生姜,目前正在请村民帮助采收。
“生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1亩生姜需要支付3000多元的人工成本。”五峰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班庶华说,今年五峰街道板香、中心、海子等村共有21户农户种植生姜400多亩,发展生姜产业让种植户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带动附近群众就近务工增收。
草莓大棚
在海子村屯上组陈其香家里,她正在选装红芯红薯,以每斤3元的价格销售给前来收购的商家。
“今年,我家种植了30亩红芯红薯,共挖收了6万多斤。目前,已销售4万斤,还有2万多斤待销售。”陈其香如是说。
“今年,我在海子村流转土地种植了80亩红芯红薯,共挖收了18万斤,目前,已销售12万斤。”中心村红芯红薯种植大户王信说,红芯红薯产业利润丰厚,但种植成本也高,土地流转费、人工工资、肥料等每亩至少需要1600元成本。种植80亩红芯红薯,从育苗、移栽、管护到挖收,王信共支付了12.8万元的人工费。
“紫云红芯红薯是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我们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红芯红薯产业,今年,五峰街道以大户带动、农户分散种植方式共种植红芯红薯1200多亩。”五峰街道办主任阮继锋说,红芯红薯产业让种植户获得利润的同时,为附近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增收的条件。
此外,五峰街道红光村还大力发展养牛、养羊业,全村养牛户18户共养殖黄牛150余头,养羊户12户共养羊300余只。为让农户养殖的黄牛多卖点钱,村支书张云云采取自宰自销牛肉的方式零售。
农旅深度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又到草莓采摘体验季,五峰街道海子村草莓园里,大棚内一垄垄草莓生长茂盛,长势喜人,绿油油的植株上红果点缀,游客在大棚里来回穿梭,采摘新鲜草莓。
“这里的草莓鲜美红嫩、果汁多,有着浓郁的水果芳香味。”采摘草莓的游客周玫说,每到草莓成熟季,她都约上朋友来采摘几次。
“为让草莓味道更好,他在草莓园里摆放了20多箱蜜蜂,小蜜蜂采集花蜜的同时,也在给草莓花授粉,不仅让结出的草莓品相更好、味道更甜,还有助于提高产量。”种植户高文件说,今年,我在海子村流转了20多个大棚共10亩地,种植了奶油味、巧克力味、白雪公主等3个品种的草莓。目前,大棚内的草莓已成熟,游客入园采摘边采边吃不计费,带走以每斤40元至45元计费。
同样,在海子村流转大棚来种植草莓的高超告诉记者,海子村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应草莓的生长, 今年他在海子村流转了100多个大棚共约50亩地,全部种植草莓。目前,草莓已成熟开始采摘销售,一方面客人可以入园采摘,另一方面则运到贵阳、安顺等地的水果店及市场上去销售。
盆景生产加工基地
随后,记者在海子村草莓园旁边的大棚内看到,里面摆放着形状各异的石盆、石槽,以及各种花草和成品盆景。
“我家在白石岩乡岩上村,两年前在红岩村屯脚建有一个盆景加工生产基地,今年春,我考虑到海子村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较好,于是就把我的盆景加工生产基地搬来了。”盆景经营户全朋朋说,生产的盆景在线上、线下销售,每月销售额达40万元。
马鬃岭风电场
“为让产业提质增效,我们把海子村原有的180个食用菌大棚进行改良,流转给本地农户种植草莓和发展盆景产业,打造草莓采摘体验、盆景观赏销售为一体的高效产业园。”吴啟超说,结合红光村的500亩樱桃园和甘桥村的300亩枇杷、桃子、樱桃精品水果园,以及位于青河村所辖的马鬃岭风电场,在209省道沿线村打造集采摘体验、观光赏景为一体的经济带,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