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普定县黄桶街道,随处可见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直通村居,一个个产业如火如荼;在低保户任龙家里,工作人员和任龙一家围坐在火炉旁,喝着热茶,拉着家常……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黄桶街道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集中精力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以赴抓巩固、促提升,积极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守底线 脱贫成果更稳固
防止返贫致贫,做好动态监测、及时精准帮扶是关键。
村干部到农户家走访
“现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吃饭香不香?报销的医疗费到账了吗?”黄桶街道工作人员在走访敖辉家时,一连串的问题,让敖辉倍感亲切。
2022年敖辉因身体不适到省医检查得知患上了白血病,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被生活给予了重重一击。
“他家还算富裕的了,在城里还买商品房,还有小轿车,儿子正在上大学,生病前也是家庭幸福,生活美满的。”黄桶街道党工委委员王佳佳介绍,敖辉生病后,产生了大量医疗费用支出,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上报,黄桶街道结合防返贫监测系统反馈预警线索,对他家进行实地走访,及时纳入监测,后续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后,今年3月将其纳入低保户。
“今年得到政府的关心,被纳入低保户后就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政策,在治疗费用上给家里减轻很大的负担。”敖辉感慨道。
大兴村蔬菜种植基地
为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近年来,黄桶街道始终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标准,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工作责任,着力提升保障水平。
“目前黄桶街道有脱贫户(含监测户)共计1589户6714人,有劳动力4264人,其中脱贫户1568户有6627人,有劳动力4197人;监测户52户185人,劳动力78人。我们专门组织了181个帮扶干部,重点针对病、残、学、房、灾等突发情况,开展综合分析、逐一研判,做好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黄桶街道党工委书记姜昊说,通过“农户自愿申请”、“防贫监测系统”、“入户走访调查”等措施,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帮扶,确保监测不落一户、帮扶不落一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教育保障方面,黄桶街道制定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按照国家资助文件要求应助尽助做到精准资助,2023年春季脱贫户(含监测户)就读人数从学前至本科共1464人,符合资助条件已应助尽助。
在医疗保障方面,黄桶街道深入实施“三重医疗保障”措施,实现脱贫户(含监测户)人口参保率100%;完成大病救治随访管理118人,实现大病救治管理覆盖率100%;家庭医生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1011人,实现应管尽管。
后寨村文化广场
在住房保障方面,该街道继续对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2023年新增申报危房改造户2户,已搬进入住。
在饮水保障方面,该街道12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安全饮水供水入户,集中式供水已基本达到全覆盖,饮水安全已实现全覆盖。
产业兴 增收致富有盼头
如果说防返贫致贫巩固成果是底线任务,那么抓发展、促振兴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
村民在基地务工
近日,走进田坝村绿油油的大葱种植基地,数十名农户正在拔大葱、剔土、捆葱、搬运,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和几个大户一起合作种植了100多亩大葱,大葱亩产8000至10000斤左右,40多万元的收入。”种植户皮凯笑着说,明年他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把大葱产业发展得更好,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致富。
据了解,田坝村充分利用农业坝区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配套齐全等资源优势,通过合作社带动引导农户发展连片大葱种植100亩,亩产8000至10000斤左右,不断带动当地农户“产业+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长短结合”,长期看产业,而短期则看就业。尤其是对困难群体而言,稳住就业就相当于稳住了“基本盘”。
技术人员在查看兔子生长情况
走进大兴村肉兔养殖场,饲养员孔维维正在搬运饲料,两年前为了回家照顾家人,他果断辞去外面的工作回家发展,经人介绍他成为了大兴村肉兔养殖场的一名员工,一年下来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2018年,大兴村立足村情实际,积极引进安顺鲁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肉兔养殖,采取“村级公司+民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效。目前,该养殖场种兔存栏6000多只,商品兔存栏有30000多只,截至今年10月商品兔出栏20多万只,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发展肉兔养殖,每年实现带动务工60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60余万元。
大兴村种兔养殖场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姜昊说,近年来黄桶街道立足资源优势,依托韭黄、肉兔等特色产业及黄瓜、生姜等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盘活土地资源,拓宽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通过产业就业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有效增强群众内生动力,让当地群众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接续谱写黄桶街道乡村振兴新篇章。
目前,黄桶街道辖区范围内种植香葱250余亩、大棚种植菊花200亩、大棚韭黄育苗300亩、经果林示范种植800亩、水产养殖120亩、韭黄密植1000余亩等经济作物,每年发放农户土地流转金120余万元,在韭黄、香葱采收时节,水母河流域等核心区平均每天有160余人务工,预计每年可增加当地农民务工收入400余万元。
环境美 生态宜居幸福足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还要村庄美。
后寨村宽阔平整的通组路
走进后寨村,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环屋而建的“微菜园”“微花园”“微庭院”……在蓝天白云的笼罩下,整个村庄安静而祥和。
“以前垃圾乱丢乱放,随处可见动物粪便。”后寨村副支书廖茂勇说,现在村里除配有垃圾桶、路灯、指路牌外,还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
昔日 “垃圾横飞,污水乱排,臭气熏天”脏乱村,如今蜕变成“路净、水清、院美”的新农村,后寨村的变化离不开全体干部群众的辛苦付出。
后寨村
“后寨村坚决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结合起来,通过村规民约、红黑榜、文明户评比、党员干部带头干等措施,不断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村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驻村第一书记高碧峰说,现在后寨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屋面统一整治,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已建设完成。
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为了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后寨村不断加强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今年以来,该村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努力探索“枫桥经验”的后寨实践,按照“3+N”模式科学成立了“寨管委”,实现各种资源有效配置,形成了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农村社会基层治理一盘棋的格局。
“现在我们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高碧峰说,实施“寨管委”后,村里宣传政策方针更到位,解决矛盾纠纷更有效,推进产业发展更顺畅,社会基层治理更加有效,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后寨村种植绿植美化生活环境
如今的后寨村先后获省“美丽家园·美丽庭院”模范乡村示范点,30户农户被省妇联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清溪农庄被评为“乡村巾帼农家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提升。
后寨村只是黄桶街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桶街道紧跟各级党委政府的步伐,按照“四清两改四严禁”的标准,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社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干部“领头雁”作用,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有序推进宜居乡村创建的各项工作,精心描绘“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色有景、有韵有质、各美其美”的和美新画卷,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如今,行走在黄桶街道广袤的大地上,脱贫成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处处可见勃勃生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詹艳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