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426县道,从平坝城区驱车到羊昌乡,行程约20分钟,进入羊昌乡地界,远眺车窗外,一个个村庄映入眼前,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交相辉映,田间地头产业之花百花齐放。
很难想象,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贫瘠。
这条从脱贫到奔富的路,羊昌乡的干部群众究竟走了多远?
近日,记者深入羊昌乡,了解这片大地的乡村振兴故事。
守住返贫底线 脱贫群众有保障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巩固成果同样艰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冬日,羊昌乡工作人员徐庭雪又一次来到昌河村脱贫户班正铁家,了解班正铁侄儿医疗报销情况。
今年7月,班正铁的侄儿癫痫发作,住院了一段时间,便办理了休学,等到身体完全恢复再回学校读书。
谈到侄儿的病,班正铁红着眼眶说:“这孩子跟我一起生活9年了,现在又患上这种疾病,要不是有医保和国家政策的帮助,估计就是凶多吉少了。”
“你放心,你侄儿的医药费已经全部报销了,医生也交待了,好好休养,慢慢会痊愈的。”徐庭雪安慰道,国家有好政策,再大的困难都能挺过去,平时你也要多注意安全,尤其你当护林员上山巡山的时候更要多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
徐庭雪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对脱贫户有很多优惠政策,避免了脱贫群众返贫。不然很难想象像班正铁这样的家庭该如何是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已经摘帽的脱贫户提供政策保障,“扶上马,再送一程”很有必要。
今年昌河村脱贫户王竹珍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在公共食堂上班,上下班时间固定,对工资待遇也非常满意。
“我没什么文化,不能出去务工,政府工作人员让我去参加培训,可以帮助安排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没想到真的找到了我喜欢的工作。”王竹珍说,她家里有病人,自己要照顾家人,不能离家太远,能找到一份离家近一点的工作对她来说很重要,毕竟多一份收入家里也过得宽裕一点。
工作人员走访脱贫户
近年来,羊昌乡建立防止返贫常态化排查机制,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采取驻村干部和村六大员分片包保责任制,组织联户长对负责区域内因灾、因病、因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家庭收入骤减、支出过大的农户开展入户核查,核实、核准农户家庭收入、“3+1”保障等情况,村、乡两级集中研判是否纳入监测帮扶。
同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各部门根据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指导村级制定帮扶措施,明确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落实“双包保”责任制,按照“月走访、季监测”要求跟踪监测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确保帮扶成效。开展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回头看”,每季度回访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确保返贫、致贫风险已彻底消除。对新产生的致贫、返贫风险,及时识别监测帮扶。
产业兴旺促就业 群众生活过得好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群众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村美民富的振兴愿景才能实现。
九龙村香菇
走进羊昌乡九龙村香菇产业种植基地,该产业是羊昌乡“一村一特”种植项目之一,常年投放菌棒70余万棒,年产香菇60余万斤,产值达200多万元,成功让“菌棒子”变成“钱袋子”,有效解决当地40余名劳动力就近务工。
一大早,九龙村村民李文秀便来到大棚开始采摘工作。“这段时间一直在香菇基地务工,采收香菇平均每天能得到100多元的务工费。”
据了解,2018年,九龙村引进贵州佳成食用菌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利用产业项目资金近800万元,流转土地78亩,打造香菇基地,建成食用菌标准大棚128个。
据九龙村村支书龙莉平介绍,九龙村依靠香菇种植,实现了长短产业的有机结合。此外,九龙村还发展烤烟种植800余亩,这些产业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不便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
蔬菜育苗基地
因地制宜,抓好“山林地”农业文章。羊昌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全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持续深化农产业结构调整。
每逢盛夏李子成熟时,在羊昌乡龙海村的贵州龙辛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子种植基地,总能看到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果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务工村民们有序忙着采摘。
小小一颗李,实现增收大产业。据了解,贵州龙辛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自2018年开始在龙海村流转800余亩土地种植李子,挂果的青脆李以果大味美、汁多核小的品质走俏市场,随着李子的上市,也为周边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的梦想。
正在务工的村民何万梅笑着告诉记者:“村里人有空都来这里务工,一天还能挣100多元,大家都很满意。”
连片荷花种植
除了九龙村、龙海村,羊昌乡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在稻香村,该村是贵州省十个万亩大坝的核心区,主打的产业是优质水稻,目前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有5000多亩,亩产能达到1200斤。此外,为增加乡村振兴产业动能,该村还引进莲藕、茭白、黄瓜等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以来,羊昌乡持续推动特色生态产业发展,辐射铺开2.31万亩水稻、2400亩山地绿茶、2500亩莲藕、1100亩烤烟及3000亩樱花树等生态种植,逐步打造起稻香、龙海、九龙等一众特色田园村与“林覆山、田覆地”的优质山水林田生态系统,让“春来一片绿、秋收万亩黄”的羊昌底色更靓,进一步巩固平坝“粮仓”地位。
“我们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各村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争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羊昌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翁福新说。
人居环境大提升 增加群众幸福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走进羊昌乡稻香村,在稻香村设立的“群众说事室”,村民们带着村干部规范履职、村居环境建设等热点问题当起了“考官”。
龙海村一角
“村里的宜居工程,道路硬化工程项目优先改造哪个村组?”“村里除了种植水稻,农业产业要选择怎样的多元化发展?”“村里的垃圾箱放置位置阻碍了道路,是不是应该重新选择放置位置?”……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村干部能直接答复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按程序限期处理,村里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向乡镇一级申报处理,并建立“说事”登记簿,设立信访监督和意见反馈台账,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说事室”的探索,在村一级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通过给村民一个说理和反映诉求的地方,建立起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的快速反应机制,使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稻香村副支书刘艳说,“说事室”选取“两代表一委员”和德高明理的“五老一新”组成7个听事专班轮值坐镇,集中倾听民诉民需,同时构建出“说、议、办、评”“一条龙”的全闭环运行体系,以便精准掌握群众需求,做到靶向施策。
在该村黄土桥组,今年以来开展的“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完工。黄土桥组112户人家全部完成宜居农房建设工作,家家户户房屋前后分散着“三园”,在房屋墙面还有精心设计的墙绘,这些墙绘包含农耕文化、动漫元素、3D视觉冲击效果图等,通过墙绘彰显乡村魅力。黄土桥组真正做到保护了农耕文化,留住了乡土味道,实现四季蔬菜满园、花果飘香,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房在园中、人在绿中,突出了乡村风貌特色,打造了幸福美好的自然生活空间。
黄土桥组一角
“没有开展‘宜居农房建设试点工作’以前,房屋墙体脏乱差,垃圾随意被丢到河道里,河道淤泥堵塞,还有难闻的臭味。不仅影响美观,还给村民生活造成影响,现在家家户户房屋整洁,河水也变清澈了,老人们喜欢到河边游玩散心了。”稻香村副主任刘再宏说,他家在河道旁有一块地,为了优化乡村环境,他自愿无偿奉献出来改造成花园。
据刘再宏介绍,宜居农房建设前期,村两委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院坝会、田间地头会等,让村民了解并学习宜居农房建设工作有关政策,营造浓厚宜居农房建设工作氛围,同时发动群众积极提出自家房屋改造建议和意见,做好汇编汇总,明确改造方案。
在羊昌乡,提升人居环境改造的不仅只有稻香村。在穿石村,今年4月,依托平坝区金梯河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项目(属于全省2023年11条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之一),让每年上百亩被淹农田从此实现了土地旱涝保收。
“每年最担心的就是下大暴雨的时候,一场暴雨就可能导致河道水上涨,灌入农田,淹没庄稼,非常心疼。”穿石村村支书郝德华说,现在河道修筑好,大家再也不用为河道水患而夜不能寐,改造的金梯河穿石村段及支流穿石河段将大大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美化周边生态。
乡村要美丽,环境是底色。近年来,羊昌乡通过村级文化墙、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和各村相互学习借鉴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讲卫生、爱清洁、美家园的意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日益显著。
欣欣向荣的特色农业产业、干净平坦的乡间道路、喜迎丰收的最美笑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首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奋进曲正在羊昌乡激昂奏响。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 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