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腹地,亚鲁王故里,这里是紫云自治县猴场镇。麻山深处,大山层层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历史上这里是“贫穷落后”代名词,“穷得让人心痛”。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连片区的猴场镇,脱贫困难最多、难度最大,脱贫攻坚期间,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奋战一线,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的成果如何巩固?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在麻山腹地绘出新景象,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猴场镇干群一心,不负重托、惟行惟勤,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在麻山深处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兴业:产业更有奔头
时下,正是猴场镇的蓝靛收割季,在尅座村蓝靛示范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忙着收割、捆绑、搬运、剪枝叶,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
村民正在收割蓝靛
“蓝靛是猴场镇的传统产业,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出产的蓝靛品质好,深受加工企业青睐。”外人对蓝靛的了解甚少,但走进地处紫云麻山深处的猴场镇,提到蓝靛,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今年,该镇以“镇级平台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在尅座村示范种植蓝靛2000亩,并辐射带动大田坝、打啷、打联、猫场、小湾、大田等村种植3000亩,带动脱贫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上午8时,在位于尅座村的蓝靛分拣收购中心,老远就能听到妇女们欢快的笑声。赵国琴是这群忙碌的妇女中的一员,她一如既往起了个大早,开始了她一天的修剪蓝靛与捆绑包装工作。
“平均每天可剪320斤茎干,挣得160元钱。”说起每天的收入,赵国琴兴奋之情难以自抑。像她这种家里有小孩未能出远门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心里很满足,也充满干劲。
麻山深处的“蓝色”事业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特色食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我们将抢抓新机遇、乘势而上,在持续做大做强蓝靛种植的同时,推进产业深加工,做好‘中药材’大文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猴场镇党委书记粟莉说,目前,猴场抢抓机遇,在扩大蓝靛种植面积的同时,依托与制药企业合作的优势,做好板蓝根加工精品化,形成种植、加工示范区,进行集约化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助推蓝靛走向更大市场。
蓝靛产业初见成果,精品水果产业和水产养殖业一路高歌猛进。
柑橘丰收
冬日里,猴场镇小湾村与四合村连片的柑橘园里,金黄的橘子压弯了枝丫,忙碌的果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三年前,我从湖南引进3000株柑橘苗,利用荒坡地种植了70亩柑橘。”大田村村民陈凯一边采摘橘子,一边算着丰收账。去年初挂果收入6万元,今年大面积挂果,预计能采摘柑橘35000斤,收入可突破10万元。
“除了大田、四合两村,我镇小湾、曙光、平坝、马寨、腾道、猫场等村都种植有柑橘,全镇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猴场镇副镇长阮文乔介绍,柑橘产业助力群众增收的同时,通过采摘体验还带动了全镇的乡村旅游发展。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丰富水资源和地里气候环境,四合村和小湾村的特色水产养殖风生水起。
猴场镇特色水产养殖
“我们在20亩鱼塘边修建了垂钓台,吸引游客前来垂钓,每小时收费15元至20元。”四合村支书岑志荣介绍,村里的水产养殖规模虽然不大,但垂钓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给村民带来额外的收入。
在小湾村,依托流淌的小溪流,水产养殖基地依水而建,只见两个大鱼塘和6个圆形小养殖池里,鱼儿欢快自由地游动。
“春节前我们计划捕捞销售一批,预计产值超过30万元。”小湾村支书秦江山介绍,借助水产养殖产业,该村还发展有休闲垂钓游业态,正连同该村的蓝调民宿、蓝调餐厅、蓝调文化广场、蜡染服饰体验店等旅游设施,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猴场镇蔬菜大棚
地还是那块地,如今不再贫瘠;村民还是那些村民,却有了新的身份,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在“变”与“不变”当中,猴场镇重构产业发展新格局,重塑美丽乡村新面貌,种下了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近年来,我镇将38个经营性项目确权到村和镇级公司统筹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粟莉介绍,目前,全镇村集体经济结余725万余元,其中10万元以上村级5个、20万元以上村级5个,30万元以上村级1个、40万元以上村级4个、50万元以上村级4个、100万元以上村级1个。
亮景:农村更有看头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高低错落的精致民居依河而建,屋前屋后,绿树环绕,村前的绿色田园与道路、村庄、远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这里就是如今的猴场镇小湾村……
“以前村里的这条河,能闻到河水的臭味。现在河水清澈,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小湾村村民岑仕付对家门口的变化,深有感触。
猴场镇小湾村蓝靛文化广场一角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路边杂草丛生、屋后柴草乱堆、旱厕随处可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股随时可闻的鸡屎牛粪味儿……无须讳言,以前的村庄旧貌让人不堪一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小湾村以打造县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湾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里还建了乡愁馆、党员活动室,道路两旁修建了新的栅栏,重新装扮了蓝靛文化广场,房屋墙壁上绘制了田园画,与以前相比,咱村的人居环境简直变了个样。”岑仕付补充说道。
在尅座村,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记者也看到像小湾村一样的可喜变化,曾经杂物堆积的房前屋后,如今清爽整洁。曾经杂草丛生的道路两旁,绿树摇曳。
村庄不仅要“富起来”,更要“富”“美”兼具。猴场镇党委委员罗长介绍,近年来,猴场镇秉承“体味乡村、修旧如旧、勤俭节约、废物利用、因地制宜、敢于创新、群策群力、抓好示范”的原则,严格按照乡村振兴“五大振兴”战略目标,围绕“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进“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的“四共”促“三治”的理念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前已建成小湾村、尅座村两个县级特色田园乡村。
打啷村公示村规民约
乡村要美“面子”,更要美“里子”。“我们在全镇17个村都建有‘道德积分超市’和文明评议小组,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罗长介绍,农户累计积分超过1500分、1000分、500分可分别到镇级“积分超市”领到电视机、洗衣机、饮水机等大件奖品,以及相应的小件奖品。
“通过评议积分兑换物品,提振群众积极参与宜居乡村创建,除陋习、树新风,养成积极向上的好风尚,同时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更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粟莉说。
扶持:农民更有劲头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因村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保持现有政策、衔接资金、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考验着当地干部的智慧。
猫场村红辣椒喜丰收
12月11日,猴场镇曙光村村支书彭锋来到脱贫户岑小全家,并详细了解他瘫痪在床的儿子岑万金的身体状况。
“现在儿子的病情稳定,医疗费有报销,两个孙子能按时上学,全家人的生活也有保障。”岑小全说,之前因家庭贫困,妻子早年离家出走,他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成家,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儿子因病瘫痪在床后,儿媳又丢下两个年幼的孙子离家出走。
如今,年过花甲的岑小全,既要照顾瘫痪儿子,还要照看两个孙子。“幸好有党和政府的关怀,让全家人衣食无忧。”岑小全红着眼圈,说着感恩的话。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坚守的底线。“为防止脱贫群众返贫,我村共分为3个网格,分别由我和副支书、副主任担任网格长,对脱贫户进行常态化监测,如果脱贫群众存在因病、就业、上学等方面的困难,结合实际情况,因户施策予以及时帮助。”彭锋说,对易返贫致贫的脱贫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能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小湾村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农增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平稳过渡上下真功夫。
强化监测体系建设。“今年,我镇收集到预警线索共计390条,纳入监测管理40条18户96人。”猴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伟介绍,为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镇各村动态监测排查到户,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灾因病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网格化开展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
就业帮扶和产业支撑能力发挥更强效能。猴场镇在发展致富产业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同时,全面落实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技能培训补助、稳岗补助等政策。今年,落实产业分红893户69.7132万元。通过发放产业奖补1515户428.5209万元。截至目前,兑现跨省务工交通补贴4192人234.9万元。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新增低保43户118人。落实公益性岗位1408人。以及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发放工人工资86万元。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正走出铿锵的步伐。新居传来阵阵欢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村铺通条条坦途,产业兴旺人人增收……麻山腹地绘就出和美乡村的新图景。猴场镇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伍水清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