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在普定县化处镇白果村饶建华家庭牧场,负责人饶建华像平常一样,添草、拌料、清棚......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养牛四五年了,他从起初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40多头牛,饶建华已然成为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收入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日子越过越 “牛”。
饲养员正在喂草料
“以前是传统养殖,数量少不成规模。2023年得到政府支持,到百果村租用村里改造升级的养殖场来发展肉牛养殖,规模扩大了,养殖更规范了,传统养殖变成了家庭牧场,收入也翻了好几番。”饶建开说,现在他主要是发展能繁母牛养殖,去年卖了5头小牛,经济价值相当可观,现在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更加决定他养好牛的信心了。
从最开始传统粗放型散养到现在规范化、精细化养殖,饶建华的家庭牧场是越办越好。然而,在普定县,像饶建华这样的家庭牧场还有很多。2023年以来,普定县培育建成存栏10头或20头以上能繁母牛和育肥牛养殖家庭牧场125家,全县共养殖存栏牛2379头,新增能繁母牛1355头。
“家庭牧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肉牛养殖,可以实现自主经营、按需发展,具有充分发挥闲置土地作用、经营模式相对稳定等优势,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普定县畜牧服务中心牛产业专班负责人罗发彪说,2023年以来,普定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家庭牧场养殖肉牛模式,在政策配套上出实招,积极建设养殖小区,同时针对家庭牧场养殖肉牛的农户,每户可以获得2万元的资金补助,在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同时,蹚出了一条养殖致富的“牛”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建成养殖小区12个,
2023年共实施肉牛养殖小区改造项目7个,总投入财政资金150万元。
除了家庭牧场,普定县积极推广财政涉农产业资金创新投入模式,积极组建SPV公司,助推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化处镇沙包村肉牛养殖基地
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驱车2小时来到了化处镇沙包村肉牛养殖基地,在半山腰处,依山而建的一座现代标准化肉牛养殖场豁然出现在眼前。牛舍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争先恐后地哞叫着。
“沙包村肉牛养殖基地2022年投入财政资金665.8万元,社会资金投入财政资金665.8万元,银行贷款800万元,基地以育肥肉牛为主,目前存栏有800多头。”安顺康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润介绍,2022年9月,该公司与普定县国有平台企业贵州普润实业有限公司一拍即合,按“2215”模式合作组建SPV项目公司——普定众鑫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力在种、养、屠、销上做文章,推动普定县肉牛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李润介绍,沙包村肉牛养殖基地采用的是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在栏舍里铺上一定厚度的碎秸秆、木屑和微生物菌种混合的有机物垫料,牛将粪尿直接排泄到垫料上,通过牛的踩踏和人工辅助翻耙,让有机微生物菌种发酵,及时分解和转化粪尿里的有机物质。
“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牛粪可以就地生成生物有机肥,减少环境污染,不用每天清理牛粪,节约人力物力,还能在饲养过程中降低肉牛的发病率,提升牛肉品质。”李润说,通过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该公司的肉牛销售供不应求,2023年该公司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元。接下来,他们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实现助农增收。
沙包村肉牛养殖基地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普定县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决心,和给予的政策扶持。
“普定县依托资源优势,准确把握肉牛产业发展契机,科学规划发展肉牛产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优势,采取国有资本方、社会资本方有效合作,用好用活创新财政涉农资金,全力推动肉牛养殖产业良好发展,为我县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普定畜牧服务中心副主任方松说,2023年普定县投入衔接、东西协作等资金2390万元(其中:衔接资金2190万、东西协作资金200万),实施肉牛产业项目6个。
正在建设中的马场镇云盘村能繁母牛基地
除了沙包村肉牛养殖基地外,普定县还在马场镇云盘村建设了一个能繁母牛基地,该基地采用SPV合作模式投入衔接资金80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800万元,银行贷款2400万元实施能繁母牛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常年存栏母牛1000头以上,目前三通一平已完成,正在建设管理用房、圈舍等,预计2024年6月底完成建设。
“愈加完善的政策扶持,让越来越多企业落地普定助力肉牛产业的发展。”方松说,普定县通过采取SPV合作、债权投入、项目扶持等方式扶持家庭牧场发展,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接下来,普定县积极为养殖户争取低息贷款、技术服务、养牛保险等措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带动更多农户养殖增收,不断壮大全县‘牛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普定县畜牧服务中心主任陈梦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