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茶园一碧万顷,这是紫云自治县坝羊镇镌刻在大地上的纹理;以小并大,平整开阔,高标准农田次第开花;曲径探幽,足音轻访,红色文化如同一团星星之火延续至今。
坝羊镇新羊村绿色茶园航拍图
这里,是完成脱贫摘帽后,站在崭新起点上的紫云自治县坝羊镇,这里,不复曾经的落后与贫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整洁的公路、一处处雅致静谧的庭院、一个个热火朝天的产业、一张张安宁富足的笑脸……
近年来,坝羊镇把五年过渡期作为守底线、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机遇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筑牢脱贫底线,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新年伊始,来到坝羊镇红院村,村庄坐落于群山之间,云雾翻涌缭绕,美得如同一幅水墨画。61岁的王某正在打扫街道卫生,遭遇过两次车祸后,他无法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2022年,红院村村委为他提供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解决了他的生活来源。
红院村田园景色
“前年冬天,儿子检测出了尿毒症,要进行手术,我们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村委会想办法给我们筹集了5万元,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压力。”谈起这段经历,监测户王军心怀感激地说,10万元的手术费,在村里为我们争取各项政策补贴后,报销了95%,最后只花了5000元。
“儿子生病、自己出事故,感觉天都要塌了,现在在村里的帮助下,儿子在复查,我和老伴也有了稳定工作,生活慢慢有了起色。”王某感慨道,除了每个月领取低保金之外,他还有产业奖补、分红和土地流转费等收入,一年有接近3万元的收入,基本生活不成问题。
坝羊镇下辖8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共5163户21896人,现有脱贫户1831户7529人,监测户68户245人。
“坚决守住农村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坝羊镇党委书记杨开胜介绍,聚焦防返贫底线任务,坝羊镇2023年收集到预警线索279条,通过镇、村两级反复研判,纳入监测20户68人,新增低保32户,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坝羊镇红院村休闲广场
对于因意外或家庭变故成为一般户的家庭,坝羊镇及时将其纳入监测,因户施策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同时对符合土地流转费、产业奖补、分红、提供就业岗位等条件的农户,多措并举增加其收入,确保收入达标,坚决守住了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
不断推进“3+1”保障工作,保证坝羊镇村民住房、饮水、用电不愁。2023年,坝羊镇积极寻找地下暗河、发掘新的水源点,投入资金50余万元完成新增人饮项目6个,管道安装3万余米,不断扩大全镇饮水覆盖面。
多渠道帮助脱贫人口增收。通过动员务工、引导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落实产业奖补、产业分红、交通补贴等方式,坝羊镇不断促进脱贫人口就业,目前万元以下建档户有14户51人,全镇共分红117户,分红资金11.7万元,通过发展茶叶、药材、烤烟等产业发放村民务工工资3500万元。
促增收,更要保就业。坝羊镇通过深入走访排查,精准核实务工就业台账,多渠道帮助脱贫户务工就业,目前坝羊镇总劳动力11181人,就业总人数为10781 人,一般人口就业数 6578人,脱贫人口(含监测人口)4203 人,其中,精准发放务工交通补贴2107人,落实公益性岗位780人。
项目推进生活设施不断完善。2023年,坝羊镇争取广州南沙结对帮扶项目3个,总投资60万元;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2个,共19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产业路硬化及村庄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坝羊镇村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聚焦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在坝羊镇红院村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里,大片绿色蔬菜错落有致,生机勃勃,十余名工人在田间紧锣密鼓地采摘蔬菜,洋溢着一片丰收的喜悦。
“2023年以来,红院村利用高标准农田创新推出稻菜轮作种植模式,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农田开展蔬菜种植,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目前,基地共种植高标准蔬菜500余亩。”红院村村支书罗松说。
坝羊镇组织农民种植冬季蔬菜
而红院村仅仅是坝羊镇不断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的一个缩影。去年来,坝羊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将2000余块小田整合为28块大田,实现化零为整,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价值,通过“稻+油”(稻+菜)轮作项目,实现“青黄相接”。
红院村高标准农田建设
“去年,红院坝区1386亩高标准农田首季秋收优质稻谷100万斤,采收结束后,利用冬闲田种植高产甜油菜,在鼓足村民‘粮袋子’的同时壮大‘菜篮子’,实现一地双收。”杨开胜说。
新山村茶园
来到新山村的茶叶种植基地,一丛丛修剪齐整的茶叶顺着山势不断蔓延,一枚枚绿色“指纹”嵌入山的骨骼,一个个脚印见证了当地人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脉络……茶山上零散分布着工人进行锄草、施肥、修枝等作业,为坝羊生态茶叶的甘醇注入动力。
“茶叶作为新山村的支柱产业,每年采摘茶青、加工、管护共带动周边村民务工5万人次,覆盖周边300户脱贫户1103人就业,一年发放务工费500万元以上,通过茶产业的发展,不断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新山村村支书吴锋介绍,脱贫攻坚以来,新山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种植,迄今已初具规模,茶叶面积达4000余亩,共有4家茶企从事茶叶加工。
大坡村茶园采摘春茶的茶农
围绕茶产业发展,坝羊镇走出了一条红红火火的绿色之路。以“生态坝羊·幸福茶乡”为目标,坝羊镇不断完善产业基地,实现茶叶基地提质高标准管护4万亩,茶园可采面积1.5万亩,茶叶产值突破0.8亿元,并争取机耕道建设项目2075万元,新建茶叶产业机耕道35公里,壮大产业发展“经脉”。
做大做强茶业产业,实现乡村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发展。2023年,坝羊镇在已有20家茶企的基础上引进金尘茶业公司入驻大坡园区,投入大宗茶生产,提高夏秋茶加工量,完善茶叶产业链条,多渠道开发茶叶产品,提升茶叶附加值,打造优势特色品牌。
坝羊镇土红坡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车间
此外,坝羊镇整合布依文化、红色文化和坝区高标准农田,统筹推进五星村、红院村、新山村连村规划,依托4万亩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茶园,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红色文化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探索乡村振兴新引擎。
打造和美乡村,为乡村提质塑魂
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是一切工作的载体。近年来,坝羊镇围绕宜居宜业乡村目标,努力打造宜居乡村样板。
来到坝羊镇大坡村,村庄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开窗映水,推门见绿;小径深处,假山突现,奇石尽显,一砖一瓦透出古朴的田园意韵。
大坡村一角
一幕幕“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游”的景观,离不开坝羊镇打造宜居乡村的坚实举措。
“我们通过‘三个三’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村民创建宜居乡村的积极性。”杨开胜介绍,坝羊镇探索干部结对帮扶、村委联动帮带、村民相互帮助“三帮”强示范,凝聚宜居乡村创建共识;探索推行“三建”强化治理模式,打通坝羊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三园”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生态茶园、宜居花园、绿色菜园,以点带面美化村容村貌。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近年来,坝羊镇通过镇级评出“先进村”、村级评出“示范组”、组级评出“示范户”的“三评”考核制度,激发干部群众宜居创建内生动力;利用特色田园乡村村民管理监督评比、红黑榜、文明积分等机制及乡贤寨老力量,形成你超我赶、人人争先的氛围;建立法治宣传队,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卫生等知识,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刹”住大操大办和攀比之风。
“这几年,大坡村邻里间鲜有吵架谩骂的现象,相反哪家有困难,邻里都会主动去帮助,让暂时处于困境的人家感受到邻里的温暖。”大坡村支书张开珍说,村里每月开展文明评议,评出“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先进村民组”,村民们在你追我赶中养成了文明乡风和良好家风。
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在不懈推进宜居乡村创建的过程中,坝羊镇还依托当地民族文化,在“三月三”“六月六”“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期间推出歌舞表演、长桌宴、“村”BA、民俗表演、采摘体验、农事技能大比拼等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凝结共识,不断丰富百姓的精神娱乐生活,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泥土芳香”。
红院村“六月六”篮球比赛
红院村“六月六”文艺汇演
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在新山村锅厂组,一处陈旧的房屋背后,蕴藏了一段革命岁月的红色故事。1935年4月长征期间,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进入紫云县境内,在锅厂、山嘎一带宿营时,在丰行权原老宅的后檐墙上写下了“工农同红军联起来打倒军阀刘湘王家烈”等十三条红军标语,经过岁月变迁,这里在1984年11月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山村共同的文化记忆。
坝羊镇新山村挖掘红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依稀可见的墨迹、陈旧的屋檐、翻修的展览馆,将慷慨激荡的故事娓娓道来。“红色文化展览馆是新山村独特的文化资源,谱写了我们的文化脉络,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摇篮,未来,我村将依托这一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产业优势与农耕文化,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心聚力的功能。”吴锋说。
从脏乱差到美丽宜居,从荒凉贫瘠到业兴民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坝羊镇战胜了曾经的艰难岁月,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满足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需求不断奋斗。
如今凛冬将过,新的春天正在孕育,茶乡腹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姚福进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