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蔽千山色,一江水滔滔。
新春将至,走进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在山水村寨之间处处皆能领略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风貌。向山而上,饲草漫漫,果林片片,生态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顺江而下,水流潺潺,村居座座,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和谐闲适的新农村美丽画卷。
从向山要地到产业遍地,从单打独斗到干群一心,如今的新铺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探寻出一条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生态建设有效:座座石山变青山
作为关岭自治县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铺镇国土面积达161.22平方公里,多石山,土贫瘠,石漠化程度一度高达47.41%,是名副其实的“石漠化重灾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已然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和困局。
“新铺镇历来有养牛的传统,一些村民为了来年荒山上能发出新草,放牛有草吃,年年都要放火烧山,让本来就荒芜山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最终烧得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提起当地人放火烧山的陋习,新铺镇人大主席熊国营不由苦笑不已。
新铺镇在石山荒坡上种满了蜂糖李
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治石”本已困难重重,而当地人放火烧山的陋习更让此情况雪上加霜。如何让“山卡卡”彻底变成“香饽饽”,将座座石山变青山?新铺镇以“好生态”促进“好经济”为目标,疏堵并用,成效明显。
何为“疏”?新铺镇以党建引领,将荒山区域化划分,镇、村干部“包山”,护林员“包块”,层层压实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一场场群众会、院坝会成为普法改陋的宣讲会,全镇干部齐上阵,以案释法,以理服人,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改掉放火烧山的陋习。
新铺镇在草山上建起了具备防火和放牧属性的生态围栏
何为“堵”?新铺镇先后投入上千万元,沿山修建产业机耕道,打通了410公里的荒山产业路,并克服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局限性,向山要地,开山造地,将2.6万多亩荒山改造成为梯地,还在山坡上建起了具备防火和放牧属性的生态围栏长达300多公里,不仅能够有效遏制山火的蔓延,还能为生态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我镇建起了乡镇消防站,耗资20余万元采购各类消防物资,并组建乡镇消防队,共有12名消防队员和50余名应急消防队员。”田文炳既是新铺镇武装部部长、副镇长,也是乡镇消防队队长。他表示,乡镇消防站建立进一步提升乡镇火灾防控水平和灭火应急救援能力,一旦发生山火,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处置,为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以生态为发展之基,新铺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真谛。截至目前,该镇已盘活石山荒山11万余亩,其中发展生态产业面积达9.5万余亩,石漠化程度从47.41%骤降至10%以下。
产业发展有谱:多点开花劲头足
新铺镇把生态产业化作为抓好生态和经济双丰收的“风向标”,在制约中谋出路,在石山里拓产业,积极探索出以“牛”为主导,以“草”来治石,以“特色产业”富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
当地农户在养殖小区里饲养关岭牛
2016年,新铺镇紧紧抓住关岭自治县大力发展关岭牛产业,实施“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机遇,把关岭牛养殖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不断在饲养模式上苦钻研、勤研究、下功夫,并且结合自身全年无霜的气候优势,利用大面积的石山荒坡大量种植皇竹草。
新铺镇牧草产业从零起步发展至5.8万亩
经过多年发展,该镇已然成为关岭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乡镇之一,关岭牛存栏量达到1.9万头,出栏量7500头,牧草产业从零起步发展至5.8万亩,不仅让昔日的石山荒山真正转变为绿水青山,还成为了全县规模最大的饲草粮仓。
当地农户收割皇竹草
“我们以‘绿色+特色’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探索‘山地+关岭牛+牧草+中药材+精品水果’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实现联农助农兴农富农。”新铺镇党委书记龙柏臣告诉记者,在“牛”与“草”稳步发展的同时,新的一年将聚焦精品水果产业,在扩面、提质、增效上做好文章。
新铺镇金龙村万亩精品水果基地
站在该镇金龙村的大山上放眼眺望,层层叠叠、延绵不绝的经果林坡地如水波涟漪般扩散开去,漫山遍野的果树成为大山最好的点缀和风景。
去年年末,新铺镇结合自身光照充足气温高,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柑橘类水果的生长的优势,投入1000万元打造占地1500亩,具备自动取水系统、水肥一体化、观光房、管护房为一体的柑橘示范园,并免费发放苗木给群众,又有效带动群众自种上千亩。
“柑橘示范园的自动取水系统采用光伏发电,只要太阳一出来,便能自动取水进入水肥一体化灌溉果树,从而实现精管护、增效率、降成本。”龙柏臣说。
在海拔只有585米的大盘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得有西瓜,因气候、地质、水源等自然条件影响,个大、汁多、味甜的“盘江西瓜”已然小有名气,根本不愁销路。
“正月种瓜,端午收瓜,半个月就能卖完;接着耕地或种第二季瓜,或种水稻玉米,都能挣到钱。”新铺镇大盘江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告诉记者,“盘江西瓜”平均能长到40斤左右,去年瓜价好,每斤均价1.8元,一亩地随随便便能挣上万元。
由于“盘江西瓜”实在火爆,每年一到丰收时,大量货车涌入村内争相购买,虽说瓜农足不出村便能将西瓜销售一空,但也总会造成交通拥堵。为此,今年大盘江村着手在紧邻码头处打造西瓜交易场地,让当地群众销售西瓜更加方便快捷。
除了精品柑橘和“盘江西瓜”之外,新铺镇还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种植优质花椒近1.6万亩;种植蜂糖李达1.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为1.3万亩,实现产值1.17亿元;引进企业投入上亿元,种植果冻橙、葡萄柚上万亩,基本形成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让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见实效、树长效、出成效。
基层治理有力:和谐乡村日日新
从环境脏乱差到村居洁净美,卧龙村不到两年时间便成功“改头换面”,这得益于新铺镇党委政府形成“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干、群众管”的共识,在卧龙村首先推行党群议事小组机制,让村容村貌和群众思想焕然一新,使基层治理和群众自治有潜力、有活力、有动力。
新铺镇大盘江村的老年人在树下促膝交谈
“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自治为核心,由村委做好监督指导工作,把治理单元再细化,从而形成小组成员群众选,规章制度群众定,村子发展群众议,大事小事群众干的良好局面,群众的参与度高了,主人翁意识强了,想发展、肯发展的人自然而然就多了。”龙柏臣表示,在各村各组推行党群议事小组,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乡里乡亲更加和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中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新铺镇大盘江村多年前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村子发展迟缓。
“在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前,村里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观念守旧等问题突出,甚至存在碰面不理睬,见面掉头走的情况。在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主动靠近群众,每人带上食材,分组入户到农户家做饭吃,不断拉近干群距离,宣传和落实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感受到党员干部的真心实意。”吴海2015年任村主任助理,2018年任村支书,见证了村子干群关系从紧张到和睦,也见证了大盘江村实实在在的蜕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大盘江村路通了、水通了、灯亮了、“帽”摘了,群众的心气也顺了,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在家发展都能挣到钱,家家户户纷纷住上了两层半的小楼房,日子也越过越有滋有味。
如今,原来的“问题村”变成了新铺镇发展的“先进村”,三年来脱贫人口增收高居全镇第一名,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23年,人均收入更是达到17000余元。
“这几年,县、镇两级对村子的帮扶力度特别大,去年就给予村里500万元的宜居乡村建设项目资金,用于村子房前屋后的‘三园’改造、西瓜销售场地建设和落秧河旅游步道建设。”吴海说,大盘江村自然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特产,特别是落秧河尤为出名,每年暑期前后四个月,每天都有两三百人前来游玩,未来将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旅游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着力打造落秧河景区,让村里的老百姓既能端稳“农业饭”,又能吃上“旅游饭”。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修 高智 罗含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