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爱地戏 传承有后劲

2024-03-07 17:47:05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咚哐咚哐咚哐......”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起,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安顺地戏便开始上演。今年春节,在普定县,一支少年地戏队频频亮相各大舞台,他们精湛的表演,激起现场阵阵掌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短短几分钟精彩亮相的背后,是怎样的付出?让我们走进这群地戏少年背后的故事。

地戏少年们


  “这群少年都来自于普定县马官镇天兴村下坝地戏队。”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地戏学会副会长、下坝地戏队负责人丁华告诉记者,该地戏队总共有50余名队员,其中10余名是孩子,最大是16岁,最小12岁。

  在马官镇,“村村有地戏,寨寨有花灯”,高台地戏更是远近闻名。高台地戏是屯堡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是安顺屯堡地戏的创新形式表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地戏传承,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普定县县级地戏非遗传承人,丁华觉得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那就是要把地戏传承下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地戏队负责人,不仅要让队员们跳好地戏,更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丁华带领的团队正在表演高台地戏



  丁华回忆道,他首先把目标放到自己6岁儿子的身上,将孩子的玩具换成了脸谱,启蒙故事变成了杨家将、三国等内容,表演现场也带着孩子前往,慢慢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开始喜欢上了地戏,也拉上自己小伙伴们加入进来,学习地戏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地戏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还在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丁华说,近年来,普定县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是通过录音、录像等各种形式,对高台地戏进行整理、归档;二是保护民间老艺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空中艺人”;三是通过举办赛事和各种宣传推介活动,保留高台地戏独特的传统表演技艺;四是支持并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保护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传承人对高台地戏进行研究和保护。逐渐地,普定高台地戏登上省内外各种舞台,全国媒体也纷纷聚焦普定进行专题拍摄,让地戏声名远播。

少年们练习地戏


  谈到学习地戏的辛苦,地戏队里的少年队员之一丁胜迪告诉记者四个字“超级难学”。学习地戏的第一关就是剧本背诵,地戏剧本非常长,而且晦涩难懂。少年们起初并不懂台词含义,老师则一句句讲解,他们先是理解,然后再进行背诵,有时,走在路上都在背剧本,甚至有时做梦都会梦见背剧本。

  “这群孩子还是很有毅力和恒心的。”丁华说,经过这样日复一日的背诵,《穆桂英大破四门斗敌阵》《兵发吊桥关》《攻打凤凰关》《张同战四将》等等这些要花10分钟左右读完的剧本,孩子们能一字不差,准确无误背诵下来。

  地戏是戴着面具进行表演的,要将地戏魅力展现,除台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动作。“我们都是一个个动作反复练习,以求达到最好。”丁华说,上学期间,孩子们每周六周日吃完晚饭都会到下坝文化广场进行练习,寒暑假期间更是风雨无阻,天天到场练习,最晚能练到11点才回家睡觉。

  如今,这群少年已然成为一支成熟的队伍。丁华说,他们非常火,吸引了不少粉丝。2年前第一次登台表演还略显紧张,如今早已从容不迫。

  谈及喜欢地戏的原因,丁胜迪说:“表演时感觉自己就是地戏中的人物,觉得十分有趣。”而15岁的孩子刘家贵则骄傲地说出两个字:“帅,酷。”

少年们练习地戏


  少年们学习地戏的同时,也因地戏改变了自己。

  “地戏人物深深影响了他们。”丁华说,曾经调皮的孩子通过地戏,学习到家国情怀、忠义仁勇,行为举止都出现了很大改变。而且,学习地戏能锻炼记忆力,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字,学习更多历史故事,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很大帮助。


  看着孩子们的改变和认真劲,丁胜迪的父亲丁璐表示十分欣慰:“以前那个一回家就调皮捣蛋、玩手机的儿子不见了,现在很乖,还会帮忙做家务。每天做完作业吃完饭就迫不及待来练习地戏,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每一次的登台,每一次的进步,无不体现着这群孩子对地戏表演的热爱,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执着信念。地戏的学习让他们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明晰了奋斗和理想发展的目标,地戏带给他们的是成长、是精神品质的提升、是不断前行的勇气、亦是团队合作的能力。

地戏走进校园


  在丁华看来,这群少年就是地戏队的希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地戏,学习地戏,丁华还通过地戏走进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校园的方式,增强同学们对地戏知识的了解,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项非遗文化,并得到良好的传承。

  谈到未来的打算,丁华说:“希望孩子们越跳越好,让更多孩子加入到地戏学习中,同时登上更大舞台,让地戏得到更好的传播。”(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图片均由丁华提供)


责任编辑:李丽莎 二审:张家晨 三审:毛 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