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的靛蓝传承与创新

2024-03-14 18:47:34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安顺不是没有什么好东西,而是没有被发现。”“哇好漂亮!”“和以前蜡染不一样”······春节期间,在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巷子里,一家名叫“书亦蜡染”的文创小店内,每天吸引着上千人打卡拍照和购买商品。屋内是用浅蓝色蜡染布条和蜡染灯笼打造,桌面摆放着笔记本、首饰、围巾、挂件、生活用品、传统的蜡板画等独具匠心和特色的手工蜡染商品。这是一位95后女生的靛蓝世界,也是她多年来在心中的坚守和热爱。她便是区级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娟娟。

春节期间,安顺古城书亦蜡染吸引市民游客游览。

1995年,张娟娟出生于安顺经开区王庄村偏坡寨,这是一个传统的苗族村寨,那里每家每户都会做蜡染。“我从有记忆开始,家里外婆、妈妈就在做蜡染,从小耳濡目染,纺线织布,绘画染色,蜡染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感觉没什么特别。”张娟娟说。

蜡染非遗传承人张娟娟

谈起真正与蜡染结缘时,张娟娟笑称“这是一次偶然机会,也可能是命中注定”。2017年,张娟娟接待来安顺旅游的外地同学,她们一眼就被安顺蜡染吸引,并理论上普及了蜡染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张娟娟真正认识到伴随她长大的蜡染是多么的宝贵。于是,她便一头扎进蜡染的世界,对蜡染的历史和工艺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年,张娟娟和父母商量后,把母亲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蜡染手工艺作坊注册成书亦蜡染艺术有限公司,并且她负责销售和设计。“刚起步时,我带着蜡染围巾就去北京参展,现场每个展台前的作品都是各式各样,品种繁多,让我觉得蜡染不仅仅只体现在简单的服饰上,也开启了我的创新之路。”张娟娟回忆道。

做好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如何守住初心、顺应时代、敢于创新,让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并绽放光彩,值得思考和探索。

“传承,要回望过去,也要展望未来。而非遗传承人其实是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古老技艺得以延续下去。”张娟娟谈到,传承文化,不仅仅是喊喊口号,也要实际行动起来,让“非遗”活起来,让传统“潮”起来。

多年来,张娟娟在苦练蜡染技艺同时,或通过政府搭台,或结交朋友,把蜡染产品带出国门,并与许多知名设计师交流和合作,将现代设计与传统蜡染相结合,并通过独特的创意与巧思,让老技艺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出了一批批深受大众欢迎的蜡染产品。“而今,可循环使用的环保书衣,与首饰相结合的蜡染饰品等都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张娟娟介绍,今年春节期间,蜡染发饰、蜡染书衣、扎染袜子、蜡染围巾、龙年蜡版画销量非常好,一度处于脱销状态。

铜刀作笔,蜂蜡为墨。在蜡染创作上,张娟娟还一直倡导绿色环保的蜡染方式,积极把环保绿色艺术变废为宝。“植物染料比较环保,对环境也不会有污染,我们现在开发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理念在做。”

多年来,张娟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认可,获得省市区级诸多荣誉,比如蜡染首饰《青也》系列获得2023年贵州省黔系列民族品牌二等奖,还被聘为贵州省锦绣计划智库专家,受邀去清华大学做蜡染讲座介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做蜡染展览······

张娟娟被聘为贵州省锦绣计划智库专家 

“这些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张娟娟表示,她还想把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带领更多人通过蜡染增收致富。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直以来,张娟娟积极与各单位部门合作,为蜡染手艺人做培训400余人次,积极和企业拉订单,拉动更多人就业增收。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源于其所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而且源于那精妙的技艺、高超的水平。“接下来,我会埋头虚心学习、苦练过硬本领,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求自己,用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作品传承我们蜡染非遗之美。”谈到接下来的打算,张娟娟告诉记者,在产品制作上,快消和定制并存;在产品销售上,线上线下齐步;在宣传上,会通过文化交流和开设工作室等方式进行,也希望有更多机会入驻到像安顺古城这样的城市窗口,既能宣传贵州的蜡染文化,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对接相关资源,实现非遗产品设计开发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责任编辑:顾宇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吴丹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